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劉伯溫的預言:燒餅歌的預言解

解夢佬

劉伯溫的預言:燒餅歌的預言解

改朝換代,自有天意。劉伯溫在《燒餅歌》中預言了久遠的未來,當然也看到元朝氣數已盡,明朝將興。所以他才能順乎天意,成為一代名相。

驕橫一時者終難當天命。當代掌權者,附庸者鑒。

劉基,世稱劉伯溫,是明太祖的開國謀臣,也是預言《燒餅歌》的作者。

劉基二十二歲時進士及第。但他為人剛正耿直,廉潔奉公。后因揭發監察御使失職,受排擠回家隱居。朱元璋起兵后,劉基出山投靠。

自從劉基前來投靠之后,朱元璋常常前來征求劉基的意見。劉基分析了當時的軍事形勢,對朱元璋說,主公現在據有金陵,形勢險要,虎踞龍盤,地理位置很好。但東南的張士誠,西北的陳友諒,他們常常侵擾犯境,與您作對,這就成了您北定中原的后顧之憂,因此必須把這兩個人除掉。朱元璋說.這兩個人勢力很大,該怎麼對付他們呢?于是,劉基便為朱元璋規劃了實現帝業的宏偉藍圖。劉基指出:張士誠目光短淺,胸無大志,他只想守住自己的那塊地盤,不會有什麼大作為,因此不值得憂慮,可以暫時不去管他。而陳友諒就不同,他殺主篡位,野心大,陰謀多,是個危險的對手。而且,他占據武昌,地處南京上游,又有巨艦精兵,時時刻都想吞并我們。面對這種形勢,我們在戰略上不能兩邊作戰,而應首先集中兵力殲滅陳友諒。陳友諒滅亡之后,張土誠的勢力必然孤立無援,一舉可定。然后,主公可以揮師北上,平定中原,最后消滅元王朝,那時您的帝王之業就可以實現了!

劉基如此為朱元璋預言帝王之業,無異于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預言天下三分。這一番預言,使朱元璋大開眼界,提高了認識。過去,朱元璋只是著眼于與群雄爭奪地盤,未有一整套奪取天下建立帝王之業的戰略方針。因此,聽了劉基的話,朱元璋十分佩服、贊賞,高興地說:先生以后有高明之計,一定要痛痛快快把它說個透!

從此以后,朱元璋就按劉基的策略一步步地奪取天下。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陽湖大戰中,陳友諒被朱元璋戰敗,中箭而死.陳友諒之子陳理于次年投降,漢政權滅亡。消滅陳友諒的政權之后,朱元璋又集中兵力,轉過來對付東南面的張士誠.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攻陷蘇州,張土誠被俘,自謚而死,大周政權滅亡。到了年底,朱元璋便統一了東南半壁江山。與此同時,朱元璋開始獨立旗幟,脫離了小明王韓林兒的控制,并派人在瓜步江沉殺了韓林兒。接著,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大將徐達、常遇春率軍二十萬北伐,先取山東,旋師河南,扼守潼關,直搗北京。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稱帝,建元洪武,國號大明。是年八月,朱元璋的北伐軍攻陷北京,元順帝北逃,元王朝終于滅亡了。

總之,朱元璋乘勢而起,削平群雄.最后推翻元王朝,都是得力于劉基當初的謀劃。劉基為朱元璋所預言的帝王之業終了實現了。

根據劉基的分析,這個陳友諒是朱元璋統一天下的最大障礙,是最危險的頭號強敵,朱元璋聽取了劉基的建議,決定首先集中兵力來對付陳友諒。

然而,要消滅陳友諒政權,并非輕而易舉。這里先說說朱元璋與陳友諒展開的第一次大戰。

陳友諒擁有十分強大的軍事實力。自從在武昌自立為帝后.他經常率兵侵擾朱元璋的地盤,占領了太平路,殺死了朱元璋的養子朱文遜及守將在云,然后又約東南的張士誠同攻南京。張士誠不答應,陳友諒便親自集中戰艦,指揮精銳之師,沿江而下,從江州直指南京。一時舳艫滿江,旌旗蔽日.氣焰十分囂張。

朱元璋的部將聞報陳友諒來犯,一下子惶惶不安。有的主張投降,有的主張逃奔鐘山,唯有劉基怒目相對,閉口不言。朱元璋發現了,便單獨召見劉基,在密室中向劉基問計。劉基此時十分激動,氣憤地說:凡是主張投降和逃跑的人,都可以殺掉!朱元璋問:先生有什麼破敵之計?劉基說:陳友諒太驕橫了,驕兵必敗。等陳友諒孤軍深入,我們可用伏兵襲擊取勝,易如反掌。自古以來,后發制人者得勝。我們以逸待勞,不愁陳友諒不敗。要打下陳友諒的氣焰,制服敵人,這是您成就帝王之業的第一步啊!

朱元璋消除了顧慮,于是按照劉基的建議,命令胡大海襲擊信州,牽制陳友諒的后路;又命人前去詐降,誘使陳友諒孤軍深入;同時又命眾將多處埋伏,處處伏擊敵兵。陳友諒果然中計,大敗而逃,丟下了無數戰艦。這一仗,朱元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劉基戰前的預言果然又應驗了。

《燒餅歌》的來源,據民間盛傳,當時朱元璋一邊吃燒餅,一邊讓劉基預卜朱家天下的氣數如何,君臣一問一答,便形成了《燒餅歌》的內容,《燒餅歌》中的預言,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一直說到滿清王朝被推翻以后,其中的預言,往往藏頭露尾,很象謎語一般,頗為費解。

預言明朝的氣數

《燒餅歌》這樣記載──

帝問曰: 天下之事若何?朱家天下長享否?

基答曰: 我皇萬子萬孫,何須問哉!

朱元璋是明王朝的開國皇帝。他最為關心的,當然是朱家王朝的問題。因此,他叫劉基預卜朱家王朝可以延續到什麼時候。大家知道,明朝的江山是傳到明思宗(朱由檢)崇禎皇帝為止的,此后便是滿清王朝的天下。祟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明思宗自縊而死,明王朝宣告滅亡。而這個明思宗便是明神宗(朱羽鈞)萬歷皇帝的孫子。很明顯,劉基回答朱元璋的問話,是一句雙關語,表面上是一句恭維話,說明朝江山將會傳至千秋萬代,實際上是明確預言:明朝的江山將會傳到萬歷皇帝的孫子崇禎皇帝為止。這里可以看到劉基的智慧,既不冒犯天子,又準確無誤地回答了天子的問題,預言了未來。

改朝換代,自有天意。劉伯溫在燒餅歌中預言了久遠的未來,當然也看到元朝氣數已盡,明朝將興。所以他才能順乎天意,成為一代名相。

驕橫一時者終難當天命。當代掌權者,附庸者鑒。

--編者按

----------------------------------------------------

《燒餅歌》有這樣的記載──

帝曰:雖然,自古興亡原有定,況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享之,言之何妨,試略言之。

基曰:泄漏天機,臣罪非輕,陛下恕臣萬死,才敢冒奏。

帝即賜以免死金牌,基謝恩畢,奏曰:我朝大明一統江山,移南偏北闕, 雖然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防乃孫。

帝曰:朕今都城筑得堅固,守甚密,何防之有?

基曰:臣觀都城雖鞏固,防守嚴密,似覺無虞,除非燕子飛入京。此城御駕盡親征,一院江山永樂平, 禿頂人來文墨苑,英雄一半盡還鄉。

朱元璋于1368年在南京正式稱帝,改元為洪武元年。天下太平后,人們都議論遷都北京。可是,遷都事關重大,勞費巨大,營建不易;而且,金陵(南京)歷來是興王之地,開國功臣也大多來自江淮;更重要的是南京地處江南,有財富之饒。因此,遷都北平之事被擱置了下來,從明太祖到明惠帝之時都沒有變成現實。不過,朱元璋也注意到,北京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對于防御蒙古軍隊的入侵,經營東北廣大地區,都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于是,朱元璋便有一個折中的方案:明朝都城定在南京,北方軍事重鎮便分封兒子們為王去防守。因此,劉基所說的移南偏北闕便是預言大明國都將會遷移到北方,這是朱元璋始料未及的。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本來應是由太子標來繼承皇位,可是太子是個短命鬼,早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死去了,因此皇位只好由太子標的兒子允[左火右文]來繼承。允[左火右文]于1399年即位為惠帝,年號建文。太孫允[左火右文]繼位,是劉基死后二十多年發生的事情。當時劉基預料,太子標沒有當成皇帝,太孫繼位后仍有許多麻煩。因此,劉基所說的雖然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防乃孫,意思是:太子標雖然是嫡出,是正嗣,可是文星(建文)卻要繼承皇位,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你的孫子。所以,這句話自然是應驗了。

可是,當時劉基沒有具體指明是哪個孫子來繼承帝位,只是說文星高拱,而且用了防乃孫的字眼,朱元璋沒有聽懂這句話,認為是攻城守戰的問題,因此說了都城筑得緊固’,何防之有的話。

那麼,劉基所言防守甚密似無虞,除非燕子飛入京又是什麼意思呢?原來,朱元璋先后分封了二十五個王,分別在全國各地鎮守。諸王都擁有一定的武裝力量,特別是鎮守北京的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個兒子),其擁有的軍事力量最強,朱元璋的本意,是通過分封制度來確保明朝天下的長治久安。可是太孫允[ ]繼位為惠帝后,麻煩事就來了。由于諸王大權在握,擅權跋扈,對中央王朝造成威脅。于是惠帝根據大臣的建議實行消藩政策,諸王中有的被廢黜,有的被處死。這就惱怒了燕王朱棣,朱棣以靖難為名,興兵殺到南京,發動政變,自己當上了皇帝,史稱明成祖,改元永樂。因此,除非燕子飛入京,一院江山永樂平,便由這個歷史事實來應驗了。它預示著城內皇族內訌,骨肉相殘,最后整個江山在永樂年由燕子所平定。

劉基的答話中還有禿頂人來文墨苑,英雄一半盡還鄉,這是暗示什麼呢?原來,協助燕王朱棣發動政變的,有一個神秘莫測的人物,他就是姚廣孝。姚廣孝本是醫學弟子,十四歲剃度為僧,出家當了和尚,法名道衍。他聰明好學,能詩能畫.又精通陰陽術數之學。洪武年間,朝廷命精通儒術的名僧集中禮部會考,道衍和尚名列前茅。他本可以受封為官,可他僅受僧服之賜。由于跟燕王朱棣志同道合,交談甚為投契,道衍和尚便跟隨燕王北上,在北京主持慶壽寺。其實,他是以佛事來掩人耳目,暗中與燕王密謀,醞釀奪權。所以,燕王朱棣發動政變成功,就是得力于道衍和尚的謀劃。朱棣當上皇帝后,并沒忘記這位第一號謀臣,于是恢復他的本姓,賜名廣孝。此外還要他蓄發還俗,給他送來美女、房子。然而,姚廣孝都沒有接受,仍然做他的和尚。后來,他又受命監修太祖實錄,參與編纂《永樂大典》。這麼一來,劉基說的禿頂人來文墨苑就完全應在他身上了。至于英雄一半盡還鄉一句,大約是指燕王朱棣篡位后,原屬于建文皇帝的文臣武將大半返回故鄉。

《燒餅歌》里有這樣的記載──

基曰:北方胡虜殘生靈,御駕親征得太平。失算功臣不敢諫,生靈遮掩主驚魂。國壓瑞云七載長,胡人不敢害賢良。相送金龍復故舊,云開日月照邊疆。

北方胡虜殘生靈,御駕親征得太平,這兩句是指出土木之變的歷史背景。

北方胡虜’指的是蒙古族貴族軍隊。明成祖永樂年間,居住在北方的蒙占族兩個部落 -- 韃靼和瓦刺先后興起,逐漸強盛,并屢次興兵南犯,殘害漢民族的生靈。永樂八年至二十二年(1410年 -- 1424年),明成祖先后五次率兵親征,打敗韃靼和瓦刺,鞏固了明朝的邊防,這就是所謂御駕親征得太平。其后,韃靼勢力逐漸衰弱,結果被瓦刺尊長脫歡吞并。大漠南北,全是瓦刺的勢力范圍。到了脫歡之子也先的時代,瓦刺的勢力更加強盛。也先東征西討又征服了兀梁哈三衛,還西攻哈密,東逼朝鮮反明,企圖恢復大元王朝的天下,成為明朝北方嚴重的邊患。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的第六個皇帝,他就處在蒙古瓦刺政權嚴重騷擾明朝邊境這個歷史時期。這時,明朝政府的軍政大權全部都操縱在宦官王振手中。王振不但不布置邊防,反而接受瓦刺的賄賂,暗中通敵。正統十四年(公元1440年)七月,也先分兵四路攻入中原,他自己則親自統兵進攻大同。王振既無難備,又不懂軍事,也不與大臣商量,卻擅自調動五十萬大軍,挾持英宗親征。王振的專橫,皇帝的昏庸,官僚的無能,其戰斗力可想而知。明軍在暴風雨中行進,饑寒交迫。到了大同,未及交鋒,明軍由于害伯也先兵力強大,不敢再進,于是又趕忙掉頭逃跑。八月,當明軍戰戰兢兢地行軍到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東南)時,也先追兵趕到,一下就把明軍團團圍住。明軍亂成一團,死的死。傷的傷,許多大將陣亡,王振死于亂軍之中,明英宗被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之變。因此, ‘失算功臣不敢諫,生靈遮掩主驚魂所預言,就是明英宗的土木之變。

國壓瑞云七載長,胡人不敢害賢良,相送金龍復故舊,又預言到英宗以后一段曲折的歷史事件。

明英宗戰敗被俘的消息傳到京城,舉朝上下莫不震怖。文武大臣中或主戰或主守,甚至有主張遷都,意見很不統一。這時,以兵部侍郎于謙為首的主戰派取得了愛國軍民的支持,大家擁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監國(第二年又立為景泰皇帝),誅殺王振余黨,調集各地明軍勤王,同時加強防守,嚴陣以待。于謙由此升為兵部尚書,負責北京保衛戰。這一年的十月,也先挾英宗率大軍直抵北京城下。英宗駐得勝門外的土城上,約人出城議和,遭到于謙的拒絕。于是,瓦刺軍便瘋狂攻打城門,于謙率眾奮勇迎戰。一連打了三天三夜,也先不但沒討到便宜,反而屢戰屢敗,不得已退兵回去,不久又把英宗放回來了。

由于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的勝利,英宗終于被釋放了。但英宗回歸不久,又開始了宮廷內部的爭奪,他總想找機會把弟弟景泰皇帝拉下臺來。可是,由于自已是被弟弟景泰皇帝救回來的,不敢馬上發難。也是該景泰皇帝不能長享天子之福,有一天吃壞了肚子,上吐下瀉,不久病重。英宗哪能白白失去這個大好機會?于是他在過去逃跑派的擁簇之下,來到東華門稱帝,說是景泰皇帝因病不能管理朝政,由英宗復位處理國事。這個事件,歷史上稱為南宮復辟或奪門之變。屈指算來,景泰皇帝僅僅在位七年,這就是預言中所說的國壓瑞云七載長。 胡人不敢害賢良,相送金龍復故舊兩句,說的就是也先釋放英宗,英宗又回復帝位之事。 至于劉基說的云開日月照邊疆一句,尚未有人能理解它到底是預言什麼。

預言明中后期宦官亂政

這里說的明朝中后期.是指明英宗至明熹宗之間一百多年的社會歷史。

《燒餅歌》中有這樣的記載:

帝曰:「此時天下若何?」

基曰:「天下大亂矣。」

帝曰:「朕之天下,有誰亂者?」

基曰:「天下饑寒有怪異,棟梁龍德乘嬰兒,禁宮闊大任橫走,長大金龍太平時,老揀金精尤壯旺,相傳昆玉繼龍堂,閹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亂朝綱。」

朱元璋見劉基快語如麻,盡管一些不太懂的話,禁不住想要問個具體的。而劉基所說天下亂矣可謂把明朝中后期的社會情況都說透了。

我們說過,英宗復位后,明朝政權又一次落入宦官之手。繼英宗之后為帝的是憲宗(公元1465年──1487年)。這憲宗,專用小人,宦官汪直更是擅權橫利,以致當時的人知有汪太監,不知有天子。接下來是孝宗(公元1488年一1505年)。號稱弘治,可是仍然與閹人狼狽為奸。孝宗的兒子武宗即位后,宦官劉瑾專權,朝廷大政的辦理不由內閣,而出劉瑾。他還可以把大臣的奏章帶回家去處理,其氣焰之大,可想而知。當時北京城內外都傳說.有兩個皇帝.一個坐皇帝,一個立皇帝;一個朱皇帝,一個劉皇帝。由于朝廷腐敗,民不聊生,以致變亂蜂起,尤其是黃河南北鬧得最厲害。孝宗的侄子世宗嗣位后,又是剛愎自用,任性專橫。他在位共四十五年,其中后二十余年沒有親臨視朝,只是在宮中煉丹,求長生不老之藥,而讓權奸嚴嵩掌握大權,取斂貨賄,極盡貪污之能事;所有忠賢之士,幾乎全部遭到殺害.明朝的國基早己危如累卵了.

明神宗即位時,明朝的氣數早己亮了紅燈.好在神宗即位時剛剛十歲由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宰相).這張居正可以說是個改革家。他為了挽救明王朝的統治.銳意革新.整頓吏治;清丈土地,實行一條鞭法;任用威繼光等為將,鞏固邊防;另外還委派著名水利學家播季馴督修黃河淮河.發展了農業生產。總之,張居正主政前后十年.確實使明王朝有了一番振作。可是神宗親理朝政后,政治就更加黑暗了。他深居宮中,荒淫享樂,幾十年中不上朝。幾乎所有大臣都找不到他,有奏章只好放在家中發霉,哪個地方出事,只好由它自生自滅。當時朝廷幾乎是奸臣當道,聽任幾個太監在那里作威作福。總之,劉基預言的:任用閹人保社稷,便把英宗至神宗一百多年間的社會問題給說透了。本來,朱元璋在明朝初年規定,宦官不準識字,如干預政事則處斬。而朱棣起兵時,由于曾得到建文帝左右宦官的幫助,于是對宦官漸次信用,并設特務機構東廠,由宦官提領;明宣宗時設內書堂.命大學士陳山專門教宦官識字。從此以后,朱元璋不許宦官識字、干預政事的規定便被廢棄了,而且宦官的權勢越來越重,以致明朝天下大亂,劉基預言可謂不假。明神宗宦官的頭子叫魏忠賢。劉基預言中說的八千女鬼亂朝綱.指的就是這個大壞蛋。所謂八千女鬼,就應了一個魏字。當時那個神宗皇帝天天在深宮和妃子美人玩得天昏地暗;哪里還顧得上國家大事,哪里還曉得百姓的痛苦和憤恨因此,那些太監便在朝中胡作非為,借朝廷之名兼并土地,加重賦稅,巧取豪奪,接受賄賂,殘害忠良,魚肉百姓。吃得腦滿腸肥了,他們便擔心皇帝一旦臨朝查出底細來不好。又買通宮里總管魏忠賢,求他在皇帝面前欺哄一下。這魏忠賢乃是閹人之禍的魁首,和太監們本是一丘之貉,哪有不依的?于是,魏忠賢對神宗說: 國家大事自有百官料理。天子玉食萬方,極應享受人間的極樂。前人說得好。 人生幾何陛下若不趁年富力強的時候及時行樂,那百年以后,和草木同朽,豈不可惜!這句話可打進了神宗的心坎,激發了神宗的風流天性,于是越發日夜尋起快活來。

也許,劉基預言中的長大金龍太平時。是指張居正為相首輔的時期,而老練金龍精旺壯則是指神宗整天沉溺在脂粉堆中的時候了。

明末的皇帝一個比一個昏庸荒淫,朝政大權旁落,因而導致了宦官與權臣爭權奪利的矛盾沖突,各派勢力都在朝中結黨,相互傾軋。這就是明朝的黨爭。其中東林黨和閹黨的斗爭最為長久,最為激烈。

總之,明朝的中后期確實是天下大亂.其原因就是皇帝昏庸.太監控權。特別是魏忠賢,他在神東、光宗.熹宗這三代胡作非為.擾亂政綱,把明王朝引到了滅亡的邊緣。應了八千女鬼亂朝綱的預言。

祟禎,是明代最后一個皇帝朱由檢的年號。這位崇禎皇帝企圖挽救明朝滅亡,殺魏忠賢,罷黜閹黨。但這一切努力都挽救不了明王朝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讓我們結合《燒餅歌》里的預言來看這一段歷史吧。

《燒餅歌》里有這樣的記載--

帝曰:「八千女鬼亂朕天下者何?」

基曰:「忠良殺害崩如山,無事水邊成異潭,救得蛟龍真骨肉,可憐父子難順當。」

帝曰:「莫非父子爭國乎?」

基曰:「非也,樹上掛曲尺,遇順則止。至此天下未已。」

帝曰:「何謂未已?」

基曰:「萬子萬孫層疊層,祖宗山上貝衣行,公侯不復朝金闕,十八孩兒難上難。卦曰:「木下一了頭,目上一刀一戊丁,天下重文不重武,英雄豪杰總無春,戊子已丑亂如麻,到處人民不在家,偶遇饑荒草寇發,平安鎮守好桂花。」

帝曰:「偶遇饑荒,平常小丑,天下已乎?」

基曰:「西方賊擁亂到前,無個忠良敢諫言,喜見子孫恥見日,衰頹氣運早升天,月缺兩二吉在中,奸人機發去西東,黃河涉過開金闕,奔走梅花上九重。」

帝曰:「莫非梅花山作亂乎?從今命人看守何如?」

基曰:「非也,遷南遷北定太平,輔佐帝王有牛星,運至六百半,夢奇有字得心驚。」

這一段,劉基詳細描述了明朝滅亡的情況。讓我們先看看這一段歷史。

公元1628年,朱由檢繼位,是為思宗,年號崇禎。當年陜西一年無雨,農民紛紛起義。祟禎十七午(公元1644年),張獻忠入四川,在成都正式建國,國號大西,改元大順,稱大西王;也是祟禎十七年,李自成以西安為西京建立政權,國號大順,改元永昌。這年二月,李自成又統兵從西安出發,目標是攻占北京,對明朝進行最后的沖擊。三月,起義軍攻陷北京,明朝的統治至此崩潰了。

李自成的故事就說到這里為止。有人會問,劉基的預言是否與李自成有關?現在,我們就將兩個方面聯系起來看吧!劉基話中有一句:木下一頭了,目上一刀一戊丁。在木字之下有一個了字,再加上一,不就合成一個李字嗎? 在目字上頭加上一刀(即一撇),不就成了一個自字? 再把戊與丁合起來,又變為一個成字。因此,劉基此句暗含李自成三字,預示著李自成是明王朝的掘墓人。

下面再看看李自成攻占北京后祟禎皇帝的命運。當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的消息傳來,崇禎皇帝氣得臉都發紫了,滿朝文武大臣都想不出一個辦法來。后來李自成統兵前來攻打北京,所向披靡,連連攻下太原、大同,長驅直入,又破居庸關,北京已成了甕中之鱉。三月十七日早朝的時候,祟禎皇帝問外邊賊勢如何,殿下文武百官聽了,急得只有掉眼淚的本領。這麼一來,劉基說的西方賊擁亂到前,無個忠良敢諫言,在此又被說中了。

還是三月十七日那天早朝的時候。午門外傳報說,李自成已攻打進來,城外三大營全都潰敗投降。大臣們聽了,這時也顧不上皇帝老爺啦,一個個夾著尾巴溜出殿外,崇禎皇帝無可奈何只得回到內宮,和皇后相抱痛哭不已。到十八日這一天,太監曹化淳打開彰義門(廣安門)投降,農民軍立即進占外城。祟禎皇帝趕忙叫人把內城緊閉起來,自己走到萬壽山上,望著連天烽火,不禁掉下幾滴痛苦的眼淚,連聲嘆息:大事去矣!回到宮中,祟禎皇帝趕忙吩咐兩個兒子逃命,沒過多久,人報皇后上吊而死,祟禎聽了,呆了老半天,只說出了一個好字。忽然,他看見年僅十五歲的公主伏在地上痛哭,這時,只見崇禎解下佩刀,用袍袖遮住臉,狠著心一刀砍過來,公主立即倒在血泊中。祟禎一邊抹著眼淚,一邊說:誰叫你生在我們帝王家?當他回過頭來時,又見袁貴妃在那里哭泣,崇禎哈哈大笑,說:你為什麼還不死呢?說完,拿起刀來又在貴妃身上砍了幾刀。這時的祟禎皇帝可真有點瘋了。三月十九日大早,起義軍打破了內城,殺聲陣陣。祟禎便一個人悄悄來到萬歲山(景山),在樹上吊死了。

崇禎的故事也就到此為止了。那麼,劉基的話里有哪些與祟禎皇帝有聯系呢? 且看:李自成攻陷北京之日,便是祟禎自縊明朝滅亡之時,而李自成所建立的政權不就叫做大順嗎? 那麼,劉基所說的遇順則止一句便有了著落。而萬子萬孫層疊層,祖宗山上貝衣行兩句,也暗指著祟禎的命運。祟禎就是神宗萬歷皇帝的子孫,所謂萬子萬孫指的應當是他,而祖宗山上貝衣行說的還是他。宗上邊加個山,就成了祟字;上、貝、衣三字合起來,又得了一個禎字。而行就是指祟禎的死,因為古時皇帝死了叫做大行。把這兩句合起來看,是說萬歷皇帝的孫子死于祖宗山上。這樣一來,這兩句又是一個成功的預言了!

劉基的話中還有將相不放朝金闕,十八兒孫兌上行兩句。現在看來,這兩句并不難理解。上句純粹是暗示明朝敗亡后,朝廷里的將相走的走,降的降,不再為王朝賣命了。而十八兒孫兌上行則預示明朝傳主十八代而后結束。兌在卦卜中是毀損的意思。現在,可將明朝十八代列表如下:

1.明太祖(1328-1398)

(懿文太子標)

2.惠帝(1399-1402)

3.成祖(1403-1424)

4.仁宗(1425)

5.宣宗(1426-1435)

6.英宗(1436-1449,1457-1464)

7.景帝(1450-1456)

8.憲宗(1465-1487)

9.孝宗(1488-1505)

興獻

10.武宗(1506-1521)

11.世宗(1522-1566)

12.穆宗(1567-1572)

13.神宗(1573-1620)

14.光宗(1620)

15.熹宗(1621-1627)

16.思宗(1628-1644)

表中一共十八個,其中有兩個是應當做皇帝而實際上沒做成皇帝(表中不列出年分者)。由此,這個預言又給說對了.

總之,這段預言己把明朝二百七十年的歷史命運作了一個粗略的勾勒。

李自成攻占北京城,逼得祟禎皇帝上吊自殺,按理說明朝的江山應該轉移到李自成的手里了。可是,天有不測風云,李自成的起義軍在北京尚未站穩腳跟,清軍便潮水般的從山海關殺進來了。歷史又發生了急劇的變化。這個變化當然有諸多原因,而明將吳三桂勾引滿清入關便是重要的一個。還是結合《燒餅歌》來說這段歷史吧!

基曰:桂花開放好英雄,拆缺長城盡孝忠,周家天下有重復,摘盡李花枉勞功。黃牛背上鴨頭綠,安享國家珍與粟,云蓋中秋迷去路,胡人依舊胡人毒。反覆從來折桂枝,水浸月宮主上立,禾米一木并將去,二十三人八方居。

這段預言,大體上是預言遼東總兵吳三桂勾引清兵入關的事情。吳三桂奉命駐扎山海關。北京被攻克后,吳三桂一看,前有清軍,后有李自成。思前想后,就打開關門,反做了清軍的前鋒。等吳三桂把李自成趕出了北京,回來滿人已坐上了皇座。朱家天下從李自成的手中又一下子轉到了胡人滿清的手里。

這麼一來,劉基關于桂花結得好英雄,拆缺長城盡效忠的預言便有了應驗。上句顯然指吳三桂勾結清兵,下句指吳三掛打開山海關,帶領清兵去攻打李自成,為清王朝效忠。國家天下有重復,摘盡李花枉勞功也不難理解。上句暗示明朝江山轉輾易手,由崇禎把它斷送到李自成手里,又由于吳三桂而又讓清朝從李自成手中奪過去了。下句暗示吳三桂雖然勾引清兵摧毀了李自成的農民政權,不料竟然枉費一番苦心,大明江山又被滿清坐收漁人之利接了去。黃牛背上鴨頭綠,安享國家珍與粟也不難理解。黃牛暗指吳字,此二句意謂吳三桂引來了鴨綠江一帶的滿清貴族,任由滿清享用中原豐富的資產財物。真可以說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啊!

再說滿清貴族入關奪取了明朝天下以后,便四處派兵前去鎮壓各地的反清勢力。吳三桂自然也被他們當作走狗來利用。這吳三桂東征西討,最后殺了朱由榔,消滅了南明最后一個反清勢力,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得到康熙皇帝的嘉獎,封為平西王,派駐云南。進駐云南之后,吳三桂便招兵買馬,搜刮錢財,從而擴充自己的武裝力量,使云南成了獨立王國。康熙皇帝認為吳三桂如此跋扈,勢必嚴重威脅大清政權,而且全國的反清勢力己被蕩平了,于是下令撤藩,除去吳三桂。吳三桂接到撤藩,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于是扯旗反清,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以恢復明朝作幌子,前后跟清兵大戰了六年,最后節節敗退,憂憤成疾,病死在衡州,他的余黨也隨之土崩瓦解,不久被清軍全部消滅。這不正是應了劉基胡人依舊胡人毒,反復后來抓桂枝嗎?

水浸月宮主上移,此句暗示一個清字。左邊三點水,右上角為主,右下角為月,合起來就成了一個清字。

帝曰:二十三人亂朕天下,八方安居否?

基曰:臣該萬死,不敢隱瞞,至此大明天下亡之久矣。

帝大驚,即問此人生長何方?若何衣冠?稱何國號?治天下何如?

基曰:雨水節,草木脫。王出頭,春三月。路上行人一半僧,赤頭童子皆流血,倒置三元且聽說。

話說劉基提到二十三人居八方的預言后,朱元璋以為有人騷亂明朝天下,便馬上追問起來。誰知劉基據實直言,說大明江山已經滅亡多時。朱元璋不禁大吃一驚,于是又追問取代明朝天下的是什麼人,有什麼樣的風俗習慣,怎樣治理國家,等等,而劉基的答話,正預言了這些問題。

多爾袞率清兵入關取代明朝的地位后,立刻下令全國剃發,要漢族也跟滿人一樣留那發式。所謂剃發,就是將頭發的前半部剃掉,只留下后半部的頭發,然后編成辮子。這道剃發令可真嚴厲,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清王朝便根據漢族人剃發與否,以別順逆。當時剃發令全國都震動了。因為剃發對于漢族人來說,是一個被征服的標志。于是,各地漢人不忍上國衣冠服飾,淪于夷狄,紛紛反對剃發,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抗清運動。清王朝為此實行了慘無人道的屠殺政策。清豫王多鐸領兵攻陷揚州,便傳令盡殺百姓,史稱屠城。自此之后,一系列的屠城事件接踵而來,計有蘇州之屠、嘉定之屠、嘉興之屠、寧都之屠、海寧之屠、廣州之屠,等等。殺戳情形,傷心慘目,霎時間尸積如山,血流成河。這種歷史事件,正好應了劉基的預言。

雨水節,草木脫。王出頭,春三月幾句,便暗示了滿清王朝的統治。滿字的左邊是三點水,右上角可視為草字頭(艸),右下角的兩又與雨字相近。預言有以二十四節氣里的雨水節來擾亂人們的視聽,其實暗示著一個滿字。春三月正是清明時節,在此更指明了清字。而王出頭,─方面是王上加一點,預示真主出現,一方面是指清字右上角的主字。綜合起來看,這幾句暗示滿清王朝入主中國,似乎不成問題。而清王朝強令漢人剃掉半個頭,使人活象半個和尚,不正使路上行人一半憎有了著落嗎?至于赤頭童子皆流血意思更為明顯,看來指那些不服剃發令的人慘遭殺害無疑。最后的倒置三元且聽說則復雜一些。三元即是三才── 天、地、人。倒置三元,等于說清王朝強令人們剃頭,一方面違背了天、地、人的常理,一方面指廣大漢民族風起云涌,翻天覆地的抗清斗爭。

預言滿清末期

《燒餅歌》中有這樣的記載─

帝曰:胡人至此敗亡否?

基曰:未也,雖然治久生亂,值此困苦,民懷異心,然氣數未盡也。廿歲力士開雙口,人又一心度短長,時俺寺僧八千眾,火龍渡河熱難當。叩首之時頭小兀,嫦娥雖有月無光。太極殿前卦對卦,添香禳斗鬧朝堂。金羊水猴饑荒歲,犬吠豬鳴汨兩行。洞邊去水臺用水,方能復正舊朝網。火燒鼠牛猶自可,虎入泥窩無處藏。草頭家上十口女,又抱孩兒作主張。二四八旗難蔽日,遼陽思念舊家鄉。

劉基把清朝的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帝王的預言陳述過后,朱元璋覺得胡人占據中原已經夠久了,于是忙問胡人至此敗亡否,劉基則認為,雖然大清帝國從乾隆讓位之后已呈現衰微之象,但國運未盡。(確實如此,從乾隆之后一直到清朝滅亡竟還有一百十六年的時間)于是,劉基又根據卦象連連說到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等清末各朝的預言。其中,甘歲力土雙開口,正好點出一個嘉字,人又一心度短長,正是在度中加上一和心,與慶(慶)字相近,這就預言了嘉慶一代的社會;叩首之時頭小兀,大體暗示了道光二字。因為頭小兀是頭上行小下面行兀,成了光字,叩首之時卻只有首,與道字尚差一個偏旁。就算應驗百分之七十好。然后看嫦娥雖有月無光一句,便可知道光一代清廷是如何頹敗和黑暗了。

劉基預言中的太極殿前卦對卦暗示著咸豐二字。因為咸與豐都是卦名,在卜卦當中,有個上兌下艮的卦叫做澤山咸",另外還有個上震下離的卦叫做雷火豐,所以說咸豐正應了這句話。更巧的是,以卦象來解釋的話,這咸豐兩卦正又說明了咸豐皇帝沉溺于女色,置江山于不顧,乃至發生英法八國聯軍來瓜分國土的厄運。

自從洪秀全打進南京,建立太平天國之后,半個天下已經不再是滿清皇帝的了。咸豐皇帝見大勢已去,干脆每天躲在宮里喝醇灑,竭力尋求快樂。太平天國把個大清天下打得亂七八糟,洋人不斷在邊防海疆蠶食騷擾,他根本都沒放在心中。

不久,英法聯軍向北京進犯,總算驚動了咸豐皇帝。咸豐皇帝只好避走熱河,夾著尾巴躲進避暑山莊。而偌大的一個圓明園被英法聯軍放幾把火,燒得只剩下灰燼。國事到此已經不可收拾。咸豐皇帝也一病不起,次年死于熱河。總算他死不瞑目,留下遺詔寫明國家大政由肅順等八位大臣裁決,誰知當時在熱河的孝貞皇后、懿貴妃以及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訴都對肅順等人不滿,于是由懿貴妃策劃一切事宜,發起了十月政變,殺死了肅順等人,擁立其六歲的皇子載淳即位,成了同治皇帝。同治皇帝即位后,尊懿貴妃為西宮太后,又稱慈禧太后;而孝貞皇后也因此變成東宮太后,又稱慈安太后。因為同治皇帝年紀幼小,只好由兩宮太后一起垂簾聽政。──說到這里,我們大概知道添香禳斗鬧朝堂的含義了,當年添香而招來的秀女蘭兒,此時正以太后的身份大亂著清王朝。

按照歷史的發展,咸豐下來乃是同治。那麼,劉基預言中有哪些話是說到同治呢? 有!那便是金羊水猴又饑荒,犬吠豬啼淚兩行。

金羊水猴又饑荒,正暗示著同治之年。因為,辛屬金,未屬羊,所以金羊就是辛未年,即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壬屬水,申屬猴,所以水猴就是壬申年,即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如果說,同治十年、十一年都鬧饑荒,這是天災,那麼,我們再看看是否還有人禍吧!犬吠豬啼淚兩行---從字面上來看,很明顯是暗示發生了悲慘的事件,這個事件是必須天下一起慟哭的,連豬狗都哭了,除非皇帝駕崩還有什麼事能如此呢? 確實如此。同治十三年是甲戊年,也就是狗年;光緒元年是乙亥年,也就是豬年,而同治皇帝駕崩的時間,正好是狗年之末豬年之前的十二月份。所以,劉基的這句預言又完全應驗了。

同治皇帝駕崩后,慈禧太后立醇親王的兒子為帝,也就是光緒皇帝。那年光緒皇帝不過是五歲小孩,是由慈禧太后抱在懷里上朝廷的。因此劉基女抱幼兒作主張當然是指慈禧太后抱著光緒皇帝處理朝政這件事情的。

基曰:洞邊去水臺用水,方能復正舊朝綱。火燒鼠輩尤自可,虛入泥巢無處藏,草頭家,十只女,又抱孩兒作主張。此處字迷是指同治繼位和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慈嬉太后在同治死后又立年幼的光緒為帝垂簾聽政。如洞邊去水,是指洞字去掉邊上的三點水為同字,而臺字再用上水字邊為治字,火燒和虛入二句指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圓虛入京城而后退出,慈嬉又立光緒垂簾聽政。

基曰:二四八旗難蔽日,遼陽思念舊家鄉。東拜斗,西拜旗,南逐鹿,北逐獅,分南分北分東西,偶逢異人在楚歸,馬行萬里尋安歇,殘害中女四木雞,六一人不識,山水倒相逢、黃牛早喪赤日中,豬羊雞犬九家空,饑荒災害皆并至,亦似豐登民物同,得見金龍民心開,刀兵水火一齊來,文錢斗米無人糴,父死無人兄弟抬,金龍絆馬半亂甲,二十八星問士人,蓬頭幼女蓬頭嫁,揖讓新君讓舊君。 

二四八旗難蔽日,遼陽思念舊家鄉是指八國列強難以滅清,而二字和日字加上家鄉之家字的寶蓋頭,為宣字。遼陽思念舊家鄉,指宣統在沈陽作滿洲國皇帝,滿清又回到東北的老家,頗有諷刺意味。

東拜斗,西伯旗,南逐鹿,北逐獅,分南分北分東西,此語可以看出清末孫中山先生學習東西方政治經驗尋求推翻滿清,解救中華建立民主中國的活動,如,他曾東渡日本,西赴歐美,南征北伐,與此四句頗契合,而分南分北分動東西,又解出軍閥混戰的混亂局面。偶逢異人在楚歸,馬行萬里尋安歇,殘害中女四木雞,六一人不識,山水倒相逢。其中異人在楚是指居于楚地(廣東,又在武昌起義)的孫中山;其中馬行萬里尋安歇,走字邊為行萬里(或有寫為行千里),如無走字邊的逸字則只有兔字,赤兔為千里馬,應為安逸的逸字,六一人不識,山水倒相逢中有六一為立字,加人不識之人字為立人旁,立人加山應為仙字,孫中山字逸仙,而殘害中女一句的女字若從中間割開把女字的上半部分離開變為上邊一點,應為文字,中山名文,中加上山水倒相逢的山字又有中山二字,四木雞,木字加雞字中的鳥為梟雄的梟,梟雄常指軍閥,四木雞可能指四方各派系軍閥。當時北洋軍閥竊據權勢殘害中山先生是民主革命的主要災難。滅滿清立民國,中山先生功垂清史在預言中早已有定論。

接下有黃牛早喪赤日中一句,其中黃牛二字在預言中多次出現,而黃牛二字的本意應指中國東北,五行中黃色為中央土,而牛在十二地支中為丑,地支丑位于東北方向,所以黃牛指東北。而東北在民國期間淪落在日本人之手是史實。

赤日應指日本,也因為日本國旗上有一赤日之圖行。

此上下二句說黃牛早喪赤日中,豬羊雞犬九家空又雙關指從1937年(37是丁丑年為牛年亦可為黃牛)到1945年(乙酉為雞年而46年為丙戌狗年正合雞犬二字),在此八年日本侵華期間,可謂豬羊雞犬九家空了。而在此期間饑荒災害同時而來,即使豐收年也躲不過戰火的災害,所以,亦似豐登民物同。

以上就是關于劉伯溫的預言:燒餅歌的預言解的介紹,更多內容請關注解夢佬算命網劉伯溫專題。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01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