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一陰一陽之謂道

解夢佬

一陰一陽之謂道

這句雖然只不過寥寥七個字,但是內容非常豐富。它是易學最基本、最重要的原理(不是其中之一,而是唯一),亦是易學認為宇宙唯一的、最重要的基本的原理,其他的原理都是從這原理引申發展而來的。正是因為這樣,古往今來的學者,對這句話的解釋多得不可勝數。

例如西漢武帝時,令儒家學術定于一尊的儒家學者董仲舒,他從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就得出陰是卑賤、陽是尊貴、它們的性質是永遠不能改變的說法。由于天尊地卑,所以君主尊、臣子卑。于是提出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說法,推及人間社會的尊卑上下倫常關系亦不變的結論。后來東漢初年匯集今文經學學說的著作《白虎通義》(或《白虎通》)便發展了這觀念,影響后世非常深遠。

題外話,《白虎通》是收集西漢今文經學解經說法的綜合性著作。

要了解漢代官方對儒家學術的觀點,《白虎通》這本書非常重要。當時的今文經學家說法分歧,令人閑惑,于是漢章帝把所有的今文經學大師集合在一起,討論各種學術問題,大家經過討論爭議后,找出大家都可接受的說法。由于當時的今文經學家大多孤陋寡聞,只專精一經和一家之說,例如懂《易經》的不懂《詩經》,懂《詩經》的不懂《書經》,于是請了一位與他們學派相反的古文經學家班固來做記錄。各位對班固應該有所認識,《二十四史》中,《漢書》的作者就是班固。其實《漢書》非他一人所寫,他的父親班彪、妹妹班昭也有功勞,由此可見古代女子的能力,但主要的作者仍是班固。《白虎通》就是記錄這些學術問題的著作。

又,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另一種解釋,例如《易經》的權威注解家之一的韓康伯,他的另一個名字是韓伯,所以大家看見有些書寫作韓伯,并不是漏了康字。他注解《系辭傳》時,就發揮了王弼對《易經》的主張。王弼用了老子的哲學來解釋懦家的《易經》,認為老子所說的道是無,無然后產生有,有不可能產生有。因此,他認為陰不能產生陰,陽不能產生陽,只有升高一個層次,到達道的境界,即是無的時候,那時沒有陰,才能產生陰;沒有陽,才能產生陽。于是這個一陰一陽之謂道,他就解釋為無陰無陽之謂道了。這就變成了道家的說法,而違背了《易經》的體系。

比較正統的是北宋張載的說法,他認為這句既然是一陰一陽,就代表了陰陽對待或對立。然后陰陽對待又互相統一,于是就變成了整個宇宙的規律。因此他解釋這句話,說是對立統一或對待統一的意思。而南宋朱熹則認為一陰一陽指一陰之后又一陽、一陽之后又一陰,于是認為它內含的意思以流行為主,是流動、變動為主的。解釋不相同,原因當然是每人哲學思想不同。但更關鍵的是因為一陰一陽這四個字太簡單,很難確定其義。此外一字究作何解更是關鍵的問題。究竟一是什麼意思?不說似乎人人都懂,要說的時候卻令人頭痛。

首先,我們說一是數目字,即一二三四中的一。第二,這個一字如作動詞用,將一萬變成一,將一切變成一,即是統一、合而為一、歸一之意。第三,老子說道生一,如果道生一,究竟一是什麼?道家說陰陽是氣,道生一的一是指道生氣。但這種氣是未曾分為陰陽兩氣的一氣。要一生為二,這種氣才變成了陰陽兩氣。但是有些道教學者則說一"等同于道。原因是老子說的道包含有和無。無是道,是道的本體。當道變成有時,就是德(道的展現),就是氣。因此說,道即是一。所以在道家、道教哲學中,一有兩個意思:一是道即是一;二是一是道派生出來的氣,低一個層次。兩個說法都有道理、都有人采用。

儒家又怎麼解釋?在我們經常提到解釋文字起源的字書、寫于公元一〇〇年前后的《說文解字》中,許慎在解釋一字時說: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他說的道立于一與老子說的道生一,如果各位細心研究,兩者的意思是不同的。生是生出的意思,有先后、髙低的不同層次。立"字是沒有層次的,道就是一。道根本沒有無的境界,只有有的境界,有就叫道。這個一原來就是氣,原來就是道。

此外,偉大的易學史家朱伯崑教授在《易學哲學史》第一卷,對一陰一陽之謂道有非常詳細的發揮。他認為一字應解作又字,所以是又陰又陽之謂道。

個人覺得,第一種說它是數目字,第二種說它解作統一,第三種說它解作又的說法,都比較合理。而老子的道生一,或《說文解字》的道立于一,都不是確解。

個人認為的解釋:一陰一陽之謂道,從張載到王夫之以對立為主、然后產生統一的說法比較合理一些。而南宋朱熹說它的意思是流行,亦不是不合理,可作為輔助次要的說法。因為在這一章后面的生生之謂易一句,其實就是以陰陽的流行為主,對待為輔。一陰一陽則是以對待為主,流行為輔。前后文的互相呼應是很清楚的。

我們采用了這個說法,現在就開始解釋。何謂一陰一陽之謂道?首先要明白只有陰沒有陽,或者有陽無陰都不是道。道一定要陰陽對待,這是第一層意思。在宇宙未開辟之前,事物是絕對的。當大爆炸開始之后,任何事物無論巨細,它本身固然是陰陽相對待,它

和其他事物亦是陰陽相對待。換言之,可能在宇宙中,任何亊物都是只有相對真理而無絕對真理,這我們應該明白。因此《系辭傳》提出有陰有陽才是道。

第二點是,為何說一陰一陽?不作陰陽之謂道?如果用陰陽之謂道,豈不是更簡單?因為用了數目字一,就有一定的比值的,意思是說所謂對立、所謂相反,其實是有條件的,臂如一陰和二陽,二陰和一陽是否對立?不是。因為陰陽之間形成對立的話,一定要在數螢上、或者質挵上相同類似,可以互相比較的才能成為一陰一陽。例如簡單地說,人類的男和女,才可說是一陰一陽,可否用人和貓比較?不可以,因為不同類.不同類就不可以比較。因此,當我們用了一陰一陽的時候,最重要是明白有陰就有陽,有比較才有真理。沒有好就沒有壞,沒有聰明人便不會有笨人。所以說它好、說它壞,是你拿它與某些物件比較,然后說它比那個好、比那個壞才有道理。這就是第二點,陰陽是要通過適當的貴,或者適當的質,或者是同類,才可稱之為相同等級的陰陽,才能相提并論。

接著,這個陰和陽是對等的時候,就形成了兩個事物的對立。這種事物的對立,最重要就是會產生交感的作用。對立,我們叫作對待,今天叫作矛盾或者斗爭。在對立時,會有交感的作用。交就是互相,感就是感應、感動。交感,將它作最大程度的簡化,至少有兩個可能出現的情況:一個是親近融合,一個是排斥。因此,當我們說到一陰一陽是對待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明白親近和‘‘排斥這兩個最基本的可能性。什麼叫排斥?就是你攻擊我、我攻擊你,你害我、我害你,你推動我、我推動你。但注意,中國與西方最大的不同的地方,就是老子哲學特別提倡不爭,儒家則提倡和。讀過《論語》的人,就知道孔子分別君子小人的方法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什麼叫和?最早提出和的哲學命題,是春秋早期的史官史伯(伯陽父)。他的話記載于專門記錄春秋歷史的古書《國語》之中。他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能夠做到和,就能夠產生萬物,同則不繼,繼是繼續,不繼是不能生長。什麼叫和?他說:以他平他之謂和。這解釋似乎很奇怪,即是用他來與別的他平衡對待即叫作和。因此,和的第一個原則是指兩樣不同的事物,而這兩件事物是要平衡對稱,才能夠混合為一。

這兩句話沒頭沒尾,你可能不會明內。其實他前面的文字說音樂的和,你唱do,我唱mi,他唱so,do、mi、so三個不同的音符同時唱出,就是和。而當大家一起唱do聲,就叫作同。當我們同時唱do時,得出的聲音很明顯仍是do音,沒有變成新的、不同的聲音;但當我們同時哨如、mi、so,得出的聲音不是do或mi或so三音中任何一音,而是一個新的聲音。那個聲音比do、mi、so更動聽、更感動人心。各位如果懂得西方或中國音樂,明白什麼是和聲就應該知道和的意思。

和實生物是指和可以產生新的、更好的事物;同則不繼",同的聲音就沒有事物繼續。繼是再生下一代,下面還會再用這個意義的。同不會產生新的事物,和就會產生新的亊物。因此,陰陽對待之時,如果是親近接觸,陰陽混合,萬物就產生。陰陽分離,萬物就不能夠繼續而死亡了。所以《易經》最重視的就是對待交感,即是和。整個宇宙生而又生,一直由原始簡單發展到今天的進步繁榮,將來更加豐盛,就是因為和然后能生出萬物,這是《易經》最重視的一點。陰陽和就是幸福,陰陽分離就是不幸,可以用這個作為解釋一切亊物的原則。因此,第一點,對待而能統一,就是和,就是宇宙之所以能夠不停發展的最主要原因。

但排斥又如何?西方會形成斗爭,但中國所說的排斥則是推動,你推動我、我推動你,你推開我、我推開你,于是就產生了運動。運

動的結果是你推人,別人因此運動,你自己亦因反作用力而運動;別人推你,你因此而運動,別人亦因反作用力而運動。整個宇宙的事物,就是因為這種推動的作用,不停地發展、不停地變化。《系辭傳》所說的陰陽之理,固然說到兩個事物的陰陽互相推動,但更重要的是說同一個事物蘊含著陰陽。老子曾說:萬物負陰而抱陽。天地之間,任何一件物件都同時負陰抱陽,即同時有陰有陽。譬如中醫會說你身體陰陽不調和,陰陽調和就沒有病了。各位想想,這種說法不是今天硬加上去的,古人早已想到任何一件物件本身都是同時包含著陰陽的。

正是任何一件物件本身都有陰陽,所以物件外表雖然靜止不動,但內里卻是陰推陽、陽推陰,暗中一直在變動著。同一事物,本身的陰陽推動本身的變化;與另一件物件相遇,兩件物件之間的陰陽,又是你推動我、我推動你。如果有三、四、五件或更多物件會合,當中推動的關系就更為復雜難辨。于是整個宇宙,就由于本身具備陰陽的特性,自動自發地推動自己、自動自發地一直變化下去,這種變化是無止境的,只有宇宙毀滅時才會停止。從宇宙一開始,這種道理就存在,到了宇宙結束時,它是否還存在我們不知道。但至少我們知道在宇宙開辟之際,它已經有了。

各位,這是否一個很光輝偉大的思想?當年牛頓的力學定律說物體不受外力的干擾,則運動的永遠運動,靜止的永遠靜止。但是何以故整個宇宙的物事全在運動?是誰最初推動它們?他不能解釋,只能勉強說最初開始時,上帝踢它一下,于是使所有亊物都運動起來。因為他認為運動的永遠運動,靜止的永遠靜止,第一個令它們運動的只能是上帝。他就想不到物件本身的運動是自動自發的這個更高的科學想法。在牛頓以后,今天的物理學才知道,不是上帝推動,而是事物自己推動。但是兩千多年前,至少二千四百年前的《系辭傳》,甚至更早之前已有這種想法。故你們是否還認為中國的科技思

想落后?它能否接受時間的考驗?那就要各位自己判斷了。

這種一陰一陽的對立,有最關鍵的交感和排斥兩種作用推動它,使它由對立轉為流行。這種推動的過程,其實是這樣的:當陽被陰推動,陽漸漸減少,陰慢慢增加,直到陽被推走為止。于是陰陽的增加、減少成比例。陽增加一分,陰就減少一分;陰增加一分,陽就減少一分。請注意:如果陰推陽的話,就是陰一直將陽由有推到沒有的過程;陽推陰,就是陽將陰由有一直推到沒有的過程。但不可以文害意,因為天地的陰陽,雖然有消息、強弱,但不會絕對沒有。《易經》和我們常識想法是不同的。

此外,我們說陽開始生長,陽便成為變化的主宰或主導,其實是說,在此之前,整個宇宙都是陰氣。陽做主宰,指陽在陰之中產生,當時的陽是十分弱小和微不可察的。但雖然當時整個世界都是陰氣,當陽一產生,那就要考慮兩個問題。第一,當陰發展到極限,而尚沒有轉變產生微陽之前,《系辭傳》稱呼這一階段(時期)為窮,即窮途末路的窮,意指前面再沒有路可走了,因為已到了極限,無法不停步,那時是最差的。無論是陽到極限,還是陰到極限,都是最差的。當窮途末路時,就會想方法走另外的路,現在陰已到極限,再行不通了,要走另一條陽的道路,于是陽開始了。這個開始能否繼續?沒有人知道,世界上很多在強大勢力下產生的相反亊物都很快被消滅。故當微小的反力量產生之后,它雖微小到極點,但有繼續向前發展的力量時,我們才會給它一個專門名詞,叫作通。故我們平常也會說窮則變,變則通(《系辭下傳》)。但須知窮未必會變,要窮而想出改變,尚須看這種改變能否行得通,即是否有繼續發展到極限的能力。

在《系辭傳》中,凡說通,就是指陽窮極而能變陰,或陰窮極而能變陽,這初生出來的陰或陽,現在雖然是極微弱,但它有無限生長的能力,能一直向前發展。因此,它雖然是極微弱,但當它一產生,陰陽的主宰權、領導權已經不是在于表面上最強盛的陰(或陽),而是微不可覺的初生的陽(或陰),而這個主宰會一直由微小發展到極限。發展到極限就是窮,未發展到極限則繼續發展,要到極限才叫作窮。而ft到窮時會有停頓的時期,這是哲學上的停頓,可能是一秒、十分之一秒,或者是一萬年,沒有人知道,這時期或階段就稱為窮。經過停頓的階段(窮),才是轉變期(變),然后變成相反的事物。當這相反的事物能持續發展,就是通。這就是窮則變,變則通。當宇宙產生這種變動,于是就呈現陰生陽、陽生陰的循環,一直不停地變化下去。

此外,最重要的是,無形之中有一種關鍵性的力螢(這是真理還是謬說,留待將來科學鑒定),在陰陽的升降過程中,各位可用最簡單的水波升降來推想,水波升高后會降低、降低后會升高,然后它慢慢地減低升降的幅度,最后變成平靜的水平面。我們用常理來猜想,可不可以說是因為它要追求平衡穩定,這種升降其實是追求更高層次平衡的過程?例如剛才說的陰陽變化,如陽為主宰,繼續發展,如果陽發展到中間,就是陽一半陰一半。陽是方生的力量,力量大;陰則袞退,有退無進。在這一位置,表面上陰陽達到了平衡。其實或者應該早一點已是平衡,因為一個是進,力量大一點;一個是退,力量小一點。在這個時候,就呈現平衡穩態(或者可能因相反互相對抗而同歸于盡,這是易學不討論的)。但由于這種情況的平衡,一個仍在進,一個仍在退,基于運動的永遠運動這一規律,它不會在這個平衡的一點停下來,因而不可以長期保持平衡,只是理論上,在這位置陰陽達至了最大的平衡。儒家就是要追求這短暫時間的平衡,認為這個就是和。

這種和,大家還記得我們讀到乾卦的《彖傳》時,有保合大和這一句嗎(《易經講堂二》)?不只是和,還是大和,而且希望能長期保合。大和是矛盾的事物達到平衡的狀態,也就是陰陽的平衡。這同樣是懦家哲學崇尚中的另一表現。中就要和,中與和的關系,《中康》這本哲學經典闡釋得最好,稱它為致中和。盡人力去達致宇宙人生的中與和的境界,就會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天地確立,萬物都能達到最合理的生育。用另一種說法,因為萬物知道自己不平衡,為了追求平衡,因此形成了水波的起伏。高的不能不變低,變低就是為了慢慢達致平衡的結果,同理,低的為了致中致和也不能不上升。于是整個宇宙的這種運動的背后,推動它的力童就是易學所講的和,不是斗爭,而是為了要達到平衡。所以懦家,或者是受懦家文化影響的中國人,是地球上最講和平的民族。任何歐洲國家一朝興盛,就變成軍事強國,要征服世界,結果導致焦頭爛額、失敗收場。早年的法國是這樣,德國又何嘗不是如此?甚至今天的美國亦表現出簕權主義,要征服世界。這種想法是中國人不會有的。因為講到和,就容許矛盾(我們傳統不叫矛盾,叫異端邪說)的存在。

因此,我們說到一陰一陽時,就已經不完全是對待,也是在流行。對待是看不到的,而流行則可通過現象表現出來。而流行的背后,其實是要追求平衡,平衡就是對待。但對待只是在極短時間內呈現,所以我們眼中見到的事物,都是在流行之中,所以生生之謂易。易學反映世間的規律之中,道就是最高的真理,易就是道展現于人間、讓我們學習應用的道理。所以一陰一陽之謂道和生生之謂易,一先一后,一個是以對待為主,流行為次;一個是以流行為主,從流行回歸對待。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意義豐富到極點,請各位自己再細心體會罷。

一陰一陽之謂道。

一陰一陽,實際上既講對立,又講統一。從《易》經上看,主要是乾、坤兩卦。道是規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對立統一就是規律。

以上是小編整理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內容,希望以上內容能對您有幫助。如果您想了解到更多的易經全文,請多多關注解夢佬算命網。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您來閱讀。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01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