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觀看今日頭條尋找烈士后人紀錄片
今天是烈士紀念日,
和大家分享一支視頻。
上面這支視頻記錄了
今日頭條攜手各地陵園
共同尋找烈士后人的故事。
據不完全統計,
我國約有2000萬名烈士,
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
英勇犧牲。
僅有193萬人留有姓名。
而在留有姓名的烈士中,
還有許多英魂,
尚未找到他們的后人。
1山東聊城韓集鄉。
67歲的劉玉芳站在父母墳前,
哽咽地許下承諾:
“我會把二兄弟的骨灰帶回來,
安排到這里,守著你們。”
他還記得,40年前的一天,
他收到弟弟劉玉喜犧牲的消息。
這封新疆烏魯木齊89325部隊的信,
告知他,1977年11月
劉玉喜在修建南疆鐵路時不幸犧牲。
多年以來,劉玉芳一直有個心愿,
就是親自去看一看弟弟。
但40年了,
他仍不知道弟弟安葬的地方。
直到今年7月,頭條尋人發布了
南疆鐵路烈士的尋親信息。
基于烈士籍貫和地域彈窗技術,
劉玉喜烈士的尋親信息被推送給了
山東聊城附近的今日頭條用戶,
觸達到了許多劉玉喜當年的戰友。
在他們的幫助下,
劉玉芳聯系上了頭條尋人,
這才終于知道了弟弟的陵園位置。
劉玉芳至今仍保存著弟弟劉玉喜
當年的應征青年入伍通知書。
以前,每當想念弟弟的時候,
他就打開這個紅色小本子看一眼。
現在,他終于可以安心了。
他準備親自去一趟
新疆和靜縣烈士陵園,
把弟弟的骨灰帶回家鄉,
兌現對過世父母的承諾。
2河南信陽新縣。
今年35歲的楊軍
是楊裕富烈士的侄孫。
后者于1933年在四川通江作戰犧牲。
上初中時,楊軍有時會和家人
來到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烈士陵園,
試圖尋訪伯祖父的墓碑和名字。
但當時信息很少,總是徒勞無返。
年幼的他駐足在雄偉的紀念碑下
看到碑文上有朱德的題詞: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他明白伯祖父是為國捐軀的英雄。
今年7月,頭條尋人
攜手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
幫助葬在該陵園的烈士尋找后人。
楊裕富烈士就是其中之一。
后來,大河報等媒體
也陸續加入了這場公益接力。
正是看到大河報登載的信息后,
楊軍主動聯系上了頭條尋人,
找到了伯祖父的墓碑。
楊軍聽家里人說,
伯祖父楊裕富的烈士證是在1957年
通過河南省人民政府寄送到家的。
如今,60多年過去了,
這張光榮紀念證已有些破損,
但依稀辨得出金色的“永垂不朽”。
3河南洛陽。
36歲的肖琳,
手捧著一張歷時64年的紙。
這是來自曾祖父肖永貴的遺物:
一張《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
從1954年拿到這張證明起,
肖家人就開始了漫長的尋找。
60年多來,為了找到肖永貴的葬處,
祖孫三代沒有停止過尋找的步伐。
但似乎,尋找的希望越來越渺茫,
尋找的動力也在不斷減弱,
肖琳擔心,
如果再找不到曾祖父的葬處,
到了下一代人,可能真的會忘了。
好在,今年7月,
頭條尋人推送的一條彈窗消息,
讓肖家三代如愿以償。
這條信息來自
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
計劃幫助安葬這里的的烈士們
尋找親屬。
肖琳在其中看到了
曾祖父老鄉的姓名,
于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
立即聯系上陵園,
詢問是否葬有曾祖父。
經查詢,
陵園管理局給了肯定的答復。
肖琳高興得有點不敢相信:
“我們找了64年都沒找到,
結果看到了今日頭條的推送,
半天時間就找到了。”
肖琳還記得,自己8歲那年,
發現家里有張很老的革命烈士證書,
當時上面的字還認不全。
后來才知道曾祖父為國捐軀的事跡。
肖永貴出去參加革命的時候,
肖琳的爺爺那年也只有8歲。
……
類似的故事,
還發生在許多烈士的親人身上。
為了找到家中烈士的安葬地,
把烈士的英魂帶回家鄉,
有的親屬像劉玉芳一樣,
從黑發等到白頭;
有的親屬像楊軍一樣;
從幼時追尋到少壯;
還有的親屬像肖琳一樣,
窮盡三代之功。
今日頭條攜手各地陵園
依托烈士墓碑上的籍貫信息
和地域彈窗技術,
把烈士尋親信息
推送給當地的今日頭條用戶,
以幫助烈士找到親屬,
填補跨越時空的遺憾。
截至2018年9月29日
今日頭條“尋找革命烈士后人”項目
已經發布586例革命烈士尋親案例,
并成功找到其中89位烈士的親屬。
……
山河已無恙,
英魂可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