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國名稱的由來,想必大家都有一定了解,有人問請問中國名字由來,另外,還有人想問中國各省份名字的由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其實中國各省名稱的由來,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下中國名字的由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名稱的由來
中國名字的由來
中國名稱的來歷
中國香煙的來歷
中國人名字的由來中國的名字是誰起的。

中國名字的由來:請問中國名字由來
“中國”名稱的由來?漢字的演變過程100字。
“中國”這個名字的由來是什麼?為什麼叫“中國”?中國歷史朝代。
我國古代,“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中國”就是“之城”或“之邦”。周代文獻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含義:一指京師,即首都;二指直接著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建立的。 自漢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稱為“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嚴格地說,古代“中國”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一個專有名詞。當然,歷史上的“中國”不等于今天“中國”的范圍。我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直到辛亥以后,才把“中國”作為“”的簡稱。全國以后,也把“中國”作為了“”的簡稱。 大家都知道自己是中國人,祖國是中國。但在古代,人們所說的”中國”,并不是現在的”中國”。 古代的”中國”,是”之城”或”之國”的代名詞。在我國的文獻中,”中國”一詞有六種含義: 1.指皇帝所在的都城。 2.指直接的王國。因直接的王國,一般都處在各諸侯國的中間,所以叫”中國”后來又發展為凡是皇帝直接的地區都叫”中國”。 3.指中原地區。 4.指國內、內地。清朝就把內地叫”中國”。 5.指諸夏族居住的地方。諸夏地區不僅居住著,也住著許多少數,人們把這個地區叫”中國”。 6.指諸夏族或漢族建立的。從漢代起,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 歷史上”中國”的范圍,除了王朝之外,還應包括各建立的和部落。19世紀以來,”中國”則指我國的全部領土,與古代的不同。 “中國”一詞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一個王朝——商朝。由于商朝的國都位于它的東、南、西、北各方諸侯之中,所以人們稱這塊土地為”中國”,即居住于中間的王國,它同時又是、經濟中心。 在古代,”中國”沒有作為正式的國名出現,因為那時的王朝或,只有國號,而沒有國名。他們所說的”中國”,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真正以”中國”做為正式國名簡稱,是從一場近代十分有名的——辛亥以后,建立的開始的。從這時起,”中國”才成為具有意義的正式名稱。今天,”中國”已是中華各族共同組成的了,全稱是””。 “中華”這一家喻戶曉的稱謂,細算起來也只有103年的歷史,其創始人就是梁啟超。 在梁啟超創立中華一詞之前, 中國人基本上沒有現代的觀念,甚至連“”一詞也沒有使用過。習慣上所說的“”、“”、“唐人”、“炎黃子孫”,乃至外國人將中國稱之為“大秦”、“震旦”、等,都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的稱謂。所謂“華夷之辨”、“夷夏之防”,集中反映的也是一種相對狹隘的樸素的種族意識。 1840年戰爭之后,尤其是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后,救亡圖存的熱潮迫使先進的思想家去重新思考許多問題。在“保國、保種”的呼聲中,嚴復的《天演論》傳遞出一種世界之間相互競爭的族群理念,從而使國人意識到“合群”的重要性。遺憾的是,嚴復沒有進一步介紹的理論。梁啟超則沿著嚴復“保種”、“合群”的思路,漸漸以現代理論來思考問題。1898年秋他日本之后,比較系統地研究了歐洲的論著,并結合中國的實際,在上提出了許多新見解。1899年,梁啟超在《東籍月旦》一文中,通過對歐洲世界史著作的評介,破天荒地使用了“”一詞。隨后,他又從進化和競爭的理念出發,大膽提出了是近代史學的靈。他在《新史學》一文中明確指出:“歷史者, 敘述人群進化之現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這里所謂的人群進化,實質上也就是進化。梁啟超的觀念已經開始上升到理論層面。 1901年,梁啟超發表《中國史敘論》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國”的概念,并將中國的演變歷史劃分為三個時代: “第一,上世史,自黃帝以迄秦之一統,是為中國之中國,即中國自發達、自競爭、自團結之時代也”;“第二,中世史,自秦統一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為亞洲之中國,即中國與亞洲各交涉、繁賾、競爭最激烈之時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為世界之中國,即中國合同全亞洲與西人交涉、競爭之時代也”。 梁啟超在這里反復用了三個“中國”,而且從宏觀上勾勒出三個時期的不同特點,顯然是經過了較長時間的思考之后得出的結論。在“中國”的基礎上,1902年梁啟超正式提出了“中華”。他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先對“中華”一詞的內涵做了說明。其云:“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為其洲中之最大國者,誰乎?我中華也;人口之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誰乎?我中華也;四千余年之歷史未嘗一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 接著,梁啟超在論述戰國時期齊國的學術思想地位時,正式使用了“中華”一詞。其云:“齊,海國也。上古時代,我中華之有海權思想者,厥惟齊。故于其間產出兩種觀念焉,一曰觀;二曰世界觀”。 由“保種”、“”到“中國”,再到“中華”和“中華”,梁啟超基本完成了“中華”一詞的創造。這是目前所見到的關于“中華”的最早詞匯,一直沿用到了今天。不過,梁啟超在具體使用“中華”一詞時卻比較混亂,有時指漢族,有時又指中國的所有,直到1903年其發表的《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一文中,才清晰地賦予了較為科學的內涵。其稱:“吾中國言者,當于小之外,更提倡大。小者何?漢族對于國內他族是也。大者何?合國內本部屬部之諸族以對于國外之族是也。合漢合滿合蒙合回合苗合,組成一大”。 1905年,梁啟超又寫了《歷史上中國之觀察》一文,從歷史演變的角度重點分析了中國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斷然下結論說:“中華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混合而成”。由此,梁啟超真正完成了“中華”一詞從形式到內容的性創造。這就是,中華指中國境內的所有,漢滿蒙回等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 由于梁啟超崇高的地位和影響,“中華”一詞一經提出,就在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在留日中國學生所辦的報刊當中,無論是《浙江潮》、《江蘇》、《二十世紀之》,還是《民報》、《國民報》、《世界》,都對以及中華的含義展開了討論。楊度這些很有水平的思想理論家也加入到討論的行列當中,發表自己的真知灼見。楊度在1907年發表了《金鐵說》一文,對中華的含義進行了詳盡的解說。楊度的高明之處在于超越的血統意識,提出中華與其說是一個種族融合體,不如看作是一個文化共同體。文化的一體性、凝聚性和不可分割性造就了中華這個大家庭。 、章太炎這些黨人從“排滿”的立場出發,本來不大關心融合問題,但在梁啟超、楊度這些大學問家的影響下,也不得不思考團結和平等的問題。隨著的創立,提出了“五族”的理論,進一步將現代落到了實處。中華多共同體的理念漸漸深入人心,成為國人的共識。
以上與請問中國名字由來相關的內容,是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關于中國各省份名字的由來的分享。看完中國名稱的由來后,我希望這對大家都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