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黃歷十二生肖日歷表,2020年日歷帶生肖

解夢佬 3 0

黃歷十二生肖日歷表

前言

2020可謂是多災之年,蔓延世界的疫情、非洲的蝗災、全球糧食的減產、世界各地異象的出現、眼下南方的洪澇災害、世界經濟的衰退、大國間關系的破裂……

同時2020年(農歷庚子年)也是雙閏年。公歷閏年,2月有29天;農歷閏四月,也就是有兩個四月。

有句俗語,“閏四月,吃樹葉”。難道今年的災難真的跟年份有某種神秘的嗎?

公歷、陽歷、陰歷、農歷有何區別?閏年和閏月怎麼來的?為啥要今年閏,還要閏四月,干嘛不閏五月?……等等這些,大家都知曉嗎?來來來,斟上一杯持衡養生酒,聽我這理工科出身的小編慢慢道來。

本著一個原則就是:盡量的通俗易懂,盡量不用晦澀難懂的生僻詞,讓每一位小白都能理解黑色字的主體內容;至于高年級同學嗎,則準備了充足的棕色字拓展思考。

歷法的分類

歷法是人類記載歷史,安排農業生產、、朝會、節慶等的重要依據,其發展歷史悠久,究其起源眾說紛紜,已無從可考。

自古至今,世界各地歷法各不相同,依據其參考的運行天體,大致可分為3類。

1、單純參考太陽的運行規律制定的歷法稱為陽歷,或太陽歷。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和地區所使用的歷法就是陽歷的一種,因為世界上大多數人都公認,所以也叫公歷。

2、單純參考月亮的盈虧規律制定的歷法稱為陰歷,或太陰歷,比如現在的 歷法以及古巴比倫歷法等。

3、同時參考太陽和月亮兩個天體變化規律所制定的歷法,比如我國的農歷。所以我們的農歷嚴格意義上不能稱為陰歷,而是一種合歷。

別較真,以上3類我說的是“大致”。漫長的人類發展過程中,世界上某個部落是否制定過參考其他事物的歷法,咱就不得而知了,不過我想應該也會有。

時間單位

要想搞清楚歷法的發展和規則,首先要明確幾個時間概念:天、月、年。

這個最簡單,古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晝夜交替、日月星辰的西落為一天。

現代人都知道日心說了,明白地球自轉一周是一天,受光面為白天,背光面為黑夜。

當然,即便是現在你仍然認為宇宙蒼穹都繞著地球轉,甚至世間萬物都因你而生,根據相對論的哲學觀點,也沒毛病。

古人觀測月亮的盈虧變化,以滿月為“望”,全黑一點看不到為“朔”,一個朔望周期為一個月。

現代人知道了,朔望周期是由于月亮繞地球公轉以及地球公轉的相位角變化合力導致的,此處暫不細述。

古人最初對年的感受是冷熱變化,寒暑交替,后來發現是由于太陽直射角度的變化引起(以正午時分為參考),于是將太陽直射角度變化的一個周期稱之為一年,也叫回歸年。

現代人明白了,太陽直射角度之所以變化,是由于地球自轉的同時繞太陽公轉,并且自轉軸與公轉軌道平面并非垂直,而是呈大約66.3度的夾角。一個斜著自轉的球體,繞一個光源公轉一周,也就造成球面上每一個點接受的角度發生變化。

這就是時間單位天、月、年的定義。值得注意的是,從嚴格意義上講,地球上人類感受到的一天,并非地球自轉一周360度,每年地球自轉的圈數是要比人類感受到的天數多1的;一個月也并非月球公轉一周;回歸年亦不完全等同于恒星年。但是這些要想解釋起來就比較抽象麻煩了,有興趣的可以并留言,咱考慮以后單獨作一期內容。

咱這一期只討論歷法,所以僅以地球上人類感知的天、月、年為時間單位。

天地本不完美,非常尷尬的是,近代人類通過精確觀察和計算發現,以“天”為單位來計量月和年的時候,這兩者都不是一個整數。

一個朔望周期也就是一個月大約是29.53天

一個回歸年也就是一年大約是365.2422天。

這就給歷法編纂者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

二十四節氣

我國古人很早就計算出了一年的時間。

或許有較真者疑問,古人是怎麼做到的呢?很簡單,可以用立桿測影法。

地上立一根柱子,一年四季每天的正午時分測量日影的長度,把影子最長的那天定為冬至(“至”是“最”的意思,同“”、“至高”等,可不是“到”的意思呵),最短的那天定為夏至。兩個冬至之間的時間就是一年。

較真者又問,那為啥不用兩個夏至來確定呢?

那是因為一年中,只有冬至那幾天影子長度變化幅度大,冬至日更好確定。

同時在冬至和夏至之間,按等分天數又分別設定了春分和秋分。

注意,這二者可不能以影子長度的中間值來定哦,從古人起的名字“分”字上就能看出來,要麼數天數均分,要麼在平原地區以晝夜時長均分日來定。其道理是否能想明白?

提示一點,大地是球形面,利用幾何原理很容易明白;古人雖然不知道這點,但是卻能發現以影子長度定得春、秋分誤差太大。

現代人重視探究原理,古人受條件限制,雖然不知道原理,但是卻擅于根據現象總結經驗,這可能也是古代中醫和現代醫學的最主要區別。

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有了,一年也就分成了四季。

根據《周易》記載推斷,我國最晚于西周時期,就發明了較為精確的專用工具——土圭。

較真者又問了,古代又沒有鐘表,怎麼確定正午時分呢?

這個更簡單,一天之內觀察影子的長度,最短的那一刻就是正午時分,同時影子的方向指向正北,東西南北的準確方向也出來了。

根據《漢書》記載和出土文物考證,我國古人最遲到漢朝就已經使用專用計時工具——日晷。

晷,讀音gui,三聲。以日影的旋轉角度計時。上圖片大多都是上面這種,各旅游景點也常見。導游會告訴你:這個是哪哪年建造的,古人用這個就能測出白天的各個時辰……唾沫星子亂濺。

然而我僅瞥一眼,就知道這些玩意都是現在人憑空臆造的四不像。若僅以此計時,能差到他的家去。說這是古人建造的,簡直是對古人的侮辱。

原因嗎,一兩句還真說不清楚,有興趣的可以留言,另作詳述。

同時配合沙漏或水漏計時,還可以確定夜晚的時刻,比如午夜三更。

較真者還問了,那要是趕上冬至、夏至那天陰天沒太陽怎麼辦?

呵呵,只能告訴你,這個觀測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不知道要歷時多少年才能得出平均結果。放心,古人有的是時間和耐心。

較真者還有啥疑問?留言繼續解釋。咱是一個理工男,最歡迎的就是較真者。

言歸正傳,一年中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有了,但是間隔時間太長,還是不利于指導農業生產,于是聰明的古人陸陸續續又在每個間隔中間,按均等時長加了一些時節,最終確定為24個。

這24個時節地位還不平等,以其中最初4個基點在內的12個為主,稱為“中氣”;另外12個稱為“節氣”,不過后來人們統稱為24節氣了。

為了方便記憶,還有一首24節氣歌,小學生就要求會背的,如果現在還有哪位背不下來,先到門口罰去。

每個節氣之間的間隔,最早是數天數均分的,稱為“平氣”。而現在則是以實測地球繞太陽公轉15度角為準,稱為“定氣”。

可以看出來,我國古代的24節氣完全是根據太陽的運行規律制定,準確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寒暑變化,對指導農業生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據文獻記載,自漢代《太初歷》以來,24節氣就被編入歷法。現在,教科文已經將中國的24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歷月

同時,古人又根據月亮的盈缺變化制定了“月”的時間單位,用以指導、占卜、朝會等農事生產以外的活動。

前面說過,古人以月亮的一個朔望周期為一個月,以朔日為每個月的初一,望日也就落在了十五或十六。

較真者又問了,干嘛偏要以朔日定為初一?為啥不用望日?

這應該是古人遵循了生命萬物的發展規律: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盛極而衰,最后歸于滅亡,完成一個生命周期。

就比如一個人的生命周期,你總不能定為從他的壯年開始,到他死后,他的下一代達到壯年作為結束吧?

24節氣的周期以氣溫開始回升,萬物復蘇的立春開始,到萬物凋零,氣溫至低的大寒結束,也是這個道理。

由于實際一個朔望周期是29.53天,但是一個月總得定一個整數天吧?所以只能分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也稱作“大盡”、“小盡”。

那麼具體定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呢?

我國農歷大小月的設置是有一個演化過程的。最早和太陰歷一樣,也是大小月交替出現,那麼平均每個月就是29.5天。而實際朔周期是29.53天,這樣每個月就少了0.03天,大約33個月就會少1天。于是就每隔33個月將一個小月變成大月,用以彌補。此種歷法,是為“平朔”。

平朔用起來雖然簡單,但是也有一定弊端。中國農歷的歷月是以月亮的朔望周期制定的,那麼就希望能夠完現出月亮的周期變化來,保證每個朔月都出現在初一那天。

前面提過,朔周期取決于月球公轉和地球公轉兩個因素,(實際上還受到太陽和其他行星的萬有引力影響。)可是由于地球和月球的公轉并不是勻速的(很任性哦,累的時候就慢一點,高興了又快一點,呵呵。想知道真正原因,還得留言具體另講哦),也就造成每個朔望周期并非完全一樣,29.53天只是一個長期的平均值。

由于朔望周期是兩個變化量的交互作用,所以規律很難掌握。古人觀測、計算了幾千年也沒有完全搞準確。只能是以每個月實際觀察到的朔月確定哪天是初一,稱為“定朔”。

因此,農歷大小月的確定只能有一個大致的框架,也就是每100個月中會有53個大月,47個小月,平均每個月29.53天。具體哪個月大哪個月小還得靠實際觀測,很難找到規律。

就比如今年的二月、三月、四月,連續3個大月;而六月、七月又連續兩個小月。

農歷閏月

農歷月確定了,可又怎麼確定一年,并且跟24節氣的一個回歸年契合呢?

古人發現,12個朔大致相當于1個回歸年。而一個回歸年里有等分的24個節氣,這24個節氣又以其中的12個中氣為主,所以就規定了方案如下:(敲黑板,劃重點了哈)

1、每個月里必須有一個中氣。

2、以含有之一個中氣“雨水”的那個月為每年一月,后面的依次排序。

3、這樣每年含有雨水那個月的朔月日就定為正月初一,也就是大年。

可是根據前面數據會發現,一個回歸年365.2422天,被12個中氣等分的話大約是30.5天,而一個朔只有29.53天。

這樣的話就會不同步。隨著時間推移,每個月里中氣出現的時間會逐漸后移,最終有一個月的中氣會推移出當月,到了次月初,這個月也就沒有了中氣。

國不可一日無主,一個月里失去了中氣如何了得,主心骨都沒了那還能叫做“月”嗎?不能,只能作為前一個月的閏月。

《漢書.律歷表》記載:朔不得中,謂之閏月。可見從漢朝的歷法開始,就已經采用了這種置閏 。

編者算到了,您現在已經將手機切換到了日歷表去驗證。今年的閏四月里就只有一個節氣芒種,而沒有中氣。

由此可見,農歷閏月的設置,完全是由兩套不相干的觀測周期相融合,進而推演出來的。上到處宣稱的,所謂3年1閏、5年2閏、19年7閏、甚至391年144閏等等,都是總結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規律而已,準確性暫不說,以彼置閏那是本末倒置。

就比如說一個人吃飯,每次都是以感覺吃飽為準則,時間長了或許也能發現平均每頓飯吃兩個饅頭的規律,但是你卻不能強制他一天吃三頓,一頓吃兩個饅頭。

具體閏哪個月也沒有定律可循,只是因為現在各個中氣間隔采用“定氣”的實測法,而由于夏天地球處于公轉橢圓軌道遠日點,公轉速度相對較慢,中氣間隔較長,所以夏天閏月的幾率高一些而已。

據說到公元2262年會趕出一個閏正月來。我唯一關心的是,到時候我的N代子孫們是否會過兩個年,祭兩次祖,給我上兩次香。

農歷的局限

據說我國歷史上自秦漢就設置了專門觀測天文的司天臺,負責的部門叫欽天監。

朝廷花重金養了一批“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能人異士,吃飽后沒事整天就觀測日月星辰的運行變化,從而確定一年的節氣和每月的朔日。(編者在《嚼蒂根苦中有味,品果漿甘里思源》中提到的著名天象家李淳風和袁天罡,就是干這個事的。忽然想,我這篇若是在當時呈獻給皇上,是不也能謀個一官半職?)

時間長了,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和不斷地修正,欽天監也能謹小慎微地推算出下一年相對準確的節氣和月份來,誠惶誠恐地僅制定出下一年的歷法,又加了一些吉、兇、沖、煞、宜、忌等元素,由皇帝欽定頒布,稱為皇歷。(寫到這里,聯想起了當今的天氣預報。)

當然了,與現今驗證天氣預報的準確性不同,即便到年底發現皇歷跟實際觀測的有一些偏差也不要緊,反正包括皇帝在內的其他人都不知道。欽天監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除非起或換屆。與之相比,當今的就沒那麼幸運了。

滿清,結束皇朝后,皇歷又改稱黃歷。

至于年號嗎,那就是人為而定了。每個皇帝登基后都會改元,在位期間也會換年號,看心情。如唐高宗就換過14個;而武則天幾乎年年換。中國歷史上用的最長的年號是“康熙”,用了61年。

每到歲末,當朝皇上便下令逐級下達次年的皇歷,全國百姓才得以知曉次年的具體節令和月份。當時的皇歷一次只發一年的,還真不是朝廷故弄玄虛、捂盤惜售,至少不全是,還真有能力限制的因素。

皇歷是頒布的,也相對較為準確,是唯一合法的。其它私自推算的,亦不準確。所以古代所謂的“萬年歷”也只能當個談資,里面唯一準確的可能也就是有定律的天干地支了。

由此可見,全靠觀測制定的皇歷,沒有統一的標準,一次只能制定1年下發到全國各地。而古代由于受到交通、通訊條件的限制,邊遠地區的百姓很難及時,一些地區的百姓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不知道身處哪年哪月。

而現今的這些數據,則以紫金山天文臺的觀測為準。因為有了精密的天文望遠鏡,配合大型計算機模擬數據,所以相對能更加準確一些。但是象手機上那種,推算出百年以后的農歷來,還是需要一定勇氣的。

儒略歷的產生

的古羅馬,當時也采用了一種合歷,具體是:

1、以實測的回歸年為1年。

2、以羅馬城建成那年為元年。

3、以朔望周期為1個月。

4、以朔月日為每個月的之一天。

5、以冬至后的之一個朔月日為1月1日。

(這5條都跟咱們的農歷很相似是吧?別急,下面這條驚悚了,扶好眼鏡哦。)

6、一年只有10個月,剩下70天左右作為休息日,沒日期!

如此雖然不用置閏月了,但是年末的70天左右沒日期!沒日期!沒日期!

上面提到,全靠觀測的合歷本來就不便于普及流通,再加上年末還有70天左右沒日期,所以混亂狀況可想而知。

到了羅馬紀年708年(公元前46年),古羅 撒大帝下令修正歷法,采納了希臘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的方案,完全摒棄了月亮的因素,僅參照太陽的運行規律制定出了太陽歷,成為現今所用太陽歷之鼻祖。

由于頒布歷法的愷撒大帝又稱儒略·愷撒,故此這部歷法史稱儒略歷,計算 如下:

當時受到觀測條件的限制,回歸年的時間還沒有計算到如今的精度,大致能計算出365.25天左右。可是一年的天數總得規定個整數吧,所以只能是365天。但是如此一來,每年比實際的時間就少了0.25天,也就是說4年就少了1天。

怎麼辦呢,只能是到第4年的那年多出1天來,變成366天,才能與實際回歸年契合,所以就每4年一閏,閏年366天。

一年的天數確定了,但是三百多天跨度太大,比如總不能說某某年305日吧,還得再加一級細分的單位。這道理嗎,就像是一個管理的縣市太多,就要再設一級省。

于是借鑒以前陰歷,在“年”和“日”之間又設置了一個“月”的單位,細則如下:

1、一年分成12個月。

2、第1、3、5、7、9、11單數月為大月,31天。

3、第4、6、8、10、12雙數月為小月,30天。

4、2月份平年29天,閏年30天。

如此相加,正好合一年的天數。而之所以2月份天數最少,據說是因為當時2月是一年中處決犯人的月份。月不吉利,所以人們希望快一點過去。

(寫到這里,忽然想到了我們祖先周易的單雙和古代刑罰的秋后處斬,呵呵。)

歷法制定出來了,從羅馬紀年709年(公元前45年)原歷法的1月1日開始執行,這一天也是新歷法的1月1日。

儒略歷的任性

可能您發覺了,這個儒略歷大小月排序和2月的天數怎麼跟現在的公歷不一樣呢?別急,這里面還有原因的。

執行新歷法后的第二年,凱撒便遇刺身亡了。再后來他的外甥屋大維登上了皇位,由于其威望顯赫,被羅馬人尊稱為奧古斯都(神的意思)。

屋大維于羅馬紀年767年(公元14年)8月死亡。為了紀念他,羅馬元老院決定將8月的名字改為奧古斯都,時至今日,英語中8月仍是August。

可偉大的8月奧古斯都卻是小月,這似乎不太合適吧?得改成大月。

本來30天的小月改成了31天的大月,這一天哪里來呢?于是又從2月里拿來了一天,平年的2月也就成了28天。(這真是捏軟柿子啊,忽然想到了馬太效應。)

既然8月改成大月了,為了不顯得那麼突兀,索性將之后的大小月全部都對調了,也就形成了一直延續到今天的月份排序規則。

由此可見,與陰歷不同,陽歷中月份的設置和排序不參照任何天體運行,完全是人為主觀臆斷。兩千多年前權力一次小小的任性,就導致今天我們全世界人類失去了2月30日。否則的話,前一段時間上流傳的那個2月30日的日記,也不會被傳為笑談了。

或許以后突然出現了一個的大。他哪天醉酒后一高興,下令把一年分成10個月,大月37天,小月36天,平年5大5小,閏年6大4小……或者還有更多的人為分法,只要全世界人們都認可,也沒毛病。

公元紀年

言歸正傳。上面提到的,打括號的公元前某某年只是為了給大家一個時間概念。當時可沒有用公元紀年,而是羅馬紀年。

羅馬紀年800年左右,在歐洲逐漸興起。

羅馬紀年1078年(公元325年。另一說,彼時已經不用羅馬紀年了,而是以戴克里先紀年,由于不影響歷法,在此不作論證。),各在尼斯會議上決定,統一使用當時最為先進、規范的儒略歷。

當時人們認為儒略歷和實際回歸年是完全吻合的,冬至、春分等日期也應該是固定的,于是確定了一個春分日。由于當年實際觀測到春分是3月21日,所以春分日就定3月21日。

至于為啥確定個春分日,教會的事咱還真搞不清楚。或許是因為春分日那天全世界的晝夜時長等分,預示著什麼哲理吧。

到了羅馬紀年1286年(公元533年),此時的在歐洲已經有絕對影響力了。有一個叫狄奧尼西的徒提議修改紀年方式,以誕生那年為紀年元年,稱為紀年。

此提議得到眾多教會和認可,迅速推廣普及,發展到今天已經被全世界公認,所以又稱為公元紀年。(以后再提到公元某某年終于不用再打括號了。)

公元紀年只是改變了紀年年號,歷法不變,還是儒略歷,只是將羅馬紀年1286年改稱為公元533年,前后依此類推而已。

二十多年前,一個朋友問過我一個問題:既然公元紀年是以誕辰為始,那為啥誕節卻不是元旦?當時還真把我問懵了,也感覺是個悖論。好奇心驅使我查閱了大量資料才搞明白,當時也就有了今天這篇的雛形。

并且據說,狄奧尼西推算的五百多年前的誕辰年份還不太準確,日期也不是現在的誕節12月25日。由于這些跟咱們討論的歷法關系不大,在此不作詳述。

公元紀年只改年號不改日期。元旦還是古羅馬合歷制定時,冬至后之一個朔月日確定的1月1日。據說當時確定之一個元旦時,朔月日出現在了冬至后第10天。可是翻開現在歷發現,元旦一般在冬至后第12天左右,這兩天的誤差又是怎麼出來的呢?

別急,繼續往下看。

格列高利歷的產生

時光荏苒,繼續發展。人們逐漸發現了一個問題:春分日不斷在提前。

到了公元1582年,實測的春分日竟然提前到了3月11日,比規定的3月21日提前了10天!(當然冬至、夏至等也都相應提前。)

問題出現在哪里呢?

此時,觀測技術條件已經逐步先進。人們測算的回歸年已經精確到365.2422天。這才知道,以前儒略歷以365.25天計算有誤差。

如果是4年一閏,也就是平均每年365.25天,就會比實際的365.2422天多0.0078天。從確定春分日的公元325年到1582年,1257年里也就慢了大約10天。

這如何了得?于是,當時的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下令,對儒略歷進行修改。

有個意大利醫生兼哲學家Aloysius Lilius發現,歷法一年多0.0078天,那麼每400年就會多3.12天。

如果將這400年中,第100、200、300年,雖然年號也能被4整除,但是不作為閏年,只有第400年作為閏年,如此的話400年多的3.12天又減掉了3天,精確度大大提高。

格列高利十采納了他的方案,頒布了新的歷法:(再次敲黑板,考試必考哈)

1、年號能被4整除,但是不能被100整除的定為閏年,366天。

2、年號能被100整除的(也就是后兩位是00的世紀年),只有同時能被400整除,才能定為閏年。

3、其他年號都是是平年,365天。

例如:

2019年,是平年。

2020年合第1條,是閏年。

1900年雖然能被4整除,但是不能被400整除,亦不是閏年。

2000年、1600年又合第2條,是閏年。

如此更大限度的修正了以后的時間偏差,但是之前的呢?從公元325年到公元1582年的一千多年以來,累積的偏差造成了實測春分日提前了10天,怎麼辦?

于是格列高利十在10月4日又下令,將第二天的10月5日直接改成10月15日,用以糾正之前累積的偏差。

這就造成了公元1582年是西歷歷史上最短的一年。上神秘兮兮宣稱的,歷史上消失的10天,就是因此而來。

由于這部歷法是格列高利十批準頒布,故稱格列高利歷。

這也就是一直沿用到現在,目前世界大多數普遍采用的歷法。大家都公認,所以叫公歷。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之前的歷史文獻已成定稿,所以歷史學家們達成了一個共識:公元1582年以前的歷史記載仍舊使用儒略歷,之后的用格列高利歷。所以大家再看歷史時要知道,那上面記載的時間跟現在倒推過去還是有一點誤差的。

另外格列高利歷的推行也是有一個過程的。英國直到公元1752年才改用格列高利歷;而的儒略歷則一直沿用到公元1917年十月,后才改用格列高利歷。此時的格列高利歷已經比儒略歷提前了13天,所以發生在儒略歷1917年10月25日的十月,公歷是11月7日。

我國從來就沒用過儒略歷,建立后自1912年1月1日采用格列高利歷公元紀年,新中國建立后繼續沿用至今。

敲這幾個字的日期,準確說法是:格列高利歷公元紀年2020年7月7日。

公歷是最完美的嗎

公歷(格列高利歷)就是最完美的嗎?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如前面所述,公歷雖然對儒略歷進行了修正,精確度大大提高,但是400年仍舊多0.12天,4萬年就多12天,那麼平均3333年就會多1天,這對于完美者是否也不愿接受?

在此賣個關子,僅供邏輯思維力強的參讀。

1、編者雖不才,但因為長期喝持衡養生酒也睿智了,經堅持研究,終于得出一套方案來。本方案比公歷更簡單,準確性還提高了26倍。

本方案簡單到只有1條:

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28整除的年號設為閏年366天,其它的都作為平年365天。

夠簡單吧?精確度呢?

以本方案的話,每128年就會有31個閏年,97個平年,合計

31366+97365=46751天。

每年平均

46751/128=365.2421875

實際的回歸年365.2422天是小數點后取了4位,現代科技計算出更準確的是365.24219879……天。

這樣每年僅僅差

365.24219879-365.2421875=0.00001129天。88574年才會差一天!也就是說,過88574年歷法才會比實際時間快1天!

準確性是不提高了26倍多?

2、相對于地球公轉速度減慢來說,自轉速度的減慢程度更甚,或許萬年以后也就跟我的這套方案趨于平衡了,連這一點點小誤差也沒有了。而用現行公歷的話,誤差只會越來越大。這個邏輯關系不知我是否說明白了?

不信你盯著看一會,會發現地球轉得越來越慢,直到你手機沒電了,地球也就不轉了,嘿嘿。另外,此方案一個周

高不高?可惜再高也沒用,因為咱只是一個平頭百姓,莫說是影響世界,在朋友圈泛個水花都困難,所以還是回歸現實,改回黑體字吧。

各種歷法的優劣

太陰歷

太陰歷目前僅有幾個 和地區在使用,將月亮的變化作為唯一的參考標準,不管太陽,所以我們會看到例如“開節”、“宰牲節”等 傳統節日不確定出現在一年四季的哪一天。

由于我們接觸太陰歷少,故不作評價。在此只討論我們最常見的農歷和公歷。

農歷

1、優點:能夠完美、真實反映出月亮的運行變化,并通過置閏月,更大限度與太陽運行規律契合。

一個有經驗的老農,抬頭看一眼月亮就能大致判斷出是所在月份的哪一天。

在我國歷史上,農歷對指導人們節慶、 、朝拜、出行、占卜以及海邊漁民判定潮汐等活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所以我國至今沒有廢除。

2、缺點:由于每個月的初一都要通過觀測朔月確定,沒有固定的標準化規律,推廣普及較為困難,這在古代交通、通訊受限的情況下更加不便。

同時對于指導農業生產,農歷也沒有實際意義,還要靠24節氣。

尤其是當前工業信息時代,森森樓宇內的上班族大白天照明都要靠人工燈光了,夜間街道上更是各色燈火璀璨,捫心自問,你有多長時間沒有注意到月亮的存在了?

公歷

1、優點:顯而易見,公歷更大的優點有兩個

(1)、可以反應出一年四季的變化,準確指導農業生產。

(2)、統一化、標準化。

可以這麼說,假如一個人忽然因海難流落到一個荒島上,只要他公歷的計算 ,哪怕是用樹枝在地上劃杠計數,等過了若干年被人發現搭救后,你會發現他推算的年月日跟世人的一天都不差。

2、缺點:公歷的缺點就是月份的設置是人為臆造,毫無參考依據,甚為任性,只不過是這個任性被世人公認了而已。

忽然感覺這兩者的比較,很像是我們的桑椹果和桑椹酒。

桑椹果的食療價值極高,堪稱現實中的人參果,這個想必大家都知道。

然而同朔望周期一樣,看得見摸得著,有具體實物參考的桑椹果,其具體成熟日期也不固定,全靠實際觀測。

而成熟后的桑椹果保質期又極短,僅僅兩三天。如不噴灑甲醛等藥物的話很難儲存運輸,推廣普及起來就像是皇歷一樣極為不便。

持衡桑椹酒就是將不便推廣的“皇歷(農歷)”變成標準化的“公歷”。在桑椹果成熟后即刻采摘,嚴格按照GB/27588的標準釀制成桑椹酒,推廣至四海皆可。并且不受保質期限制,持衡桑椹酒可永久保存。

俗語探究

說了這麼多,終于將歷法大體講完,不知道講明白了沒有。那麼咱再回過頭來,探討一下前言部分“閏四月,吃樹葉”的俗語是否有科學依據。

既然是吃樹葉,就說明糧食短缺,百姓挨餓。而糧食短缺跟農歷閏月又有什麼關系呢?

我國北方漫長的冬季缺糧和春季的青黃不接,是因為從公歷10月份左右的秋收,到來年公歷6月初的冬小麥成熟,這段時間比較長。而這段時間每年都是固定的,跟農歷閏月沒關系啊。

真沒關系嗎?如果結合時期的制度等因素綜合考慮,還真能夠發現一些端倪。

當時老百姓承擔著繁重的賦稅,而每年上繳稅糧的期限又都是在春節前,另外借了地主的等等也都是要在年前還上,所以當時過年對于勞苦大眾來說是一道坎,春節也叫年關。(即便是現在,借貸債務纏身的不喜歡過年吧?)

而對于當年不能夠足額繳夠稅糧和還清借貸的百姓,官府和地主也是會有一定減免、順延的。這倒不是因為仁慈,而是明智。他們總得給百姓留點口糧別餓死了,好來年繼續剝削吧?都逼死了,來年剝削誰去啊。另外稅糧是否足額繳夠,這可是官府和地主說了算的。作為百姓,不管一年收成如何,到頭來也只能給你留點救命口糧。

留多少呢?大致根據以往的經驗,從春節到麥收多少天,這些天僅夠維持生命,只要別餓死就行。

可問題就在于,農歷并不能準確反應農時,(能反應農時的是公歷,真不知道當時的農歷為啥會叫這個名字。)春節的出現,對于農時來說也不固定!

假如農歷一年的前幾個月出現閏月,說明當年的春節相對于農時就早。比如今年剛過的春節是公歷1月25日,而下一個春節要到公歷2021年2月12日才過。

春節過得早,到麥熟時間就長。而官府和地主留給百姓的口糧是固定不變的,就那些,所以就會出現斷糧吃樹葉的現象。

由此可見,吃樹葉并不是因為閏月造成的,實是人為因素。不但是閏四月,閏正、二、三等前幾個月都會出現這個現象,并且尤以閏正月最甚。

然而因為前面“農歷閏月”部分所述原因,冬季閏月出現幾率很小,而閏四月的幾率就高了,百姓常見,所以就有了“閏四月,吃樹葉”的俗語。

古人根據現象總結了規律,咱只能理解到這一步原理。至于“閏四月,吃樹葉”是否還有別的更深層次的玄機,那就是玄學研究的范疇了,不是咱能解釋的。咱僅止步于科學。

課后作業

至此,歷法講完了,開篇吸引大家的問題也有了交代,為了檢驗我是否給大家講明白了,特留三道課后題:

1、前面“公元紀年”部分最后提到過的一個問題。

公歷1月1日(元旦)的確定,有是基于當時冬至后第10天的朔日。該說法是否可信,為何現在的元旦都是在冬至后12天左右?

2、為什麼冬季兩個中氣的間隔時間變短,出現農歷閏月的幾率就會降低?滿足什麼條件下,才絕對不會出現閏臘月?

3、農歷一年中,有時候會沒有“立春”節氣,有時候則會出現兩個。

而無春年在又被稱為“年”,不宜婚嫁。請問這有科學依據嗎?(只論科學,不論玄學。)無春年又是怎麼造成的?

以上3道課后題,僅是為了提高大家的興趣。大家可以留言回答。

標準答案將在下期公布,敬請。

以上就是與黃歷十二生肖日歷表相關內容,是關于儒略歷的分享。看完2020年日歷帶生肖后,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