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這一說法在古代的中國就已經開始有人研究過,也有人直接運用到,風水上運用在墓地風水上又是怎樣的呢?墓地風水的形巒又是如何?下面一起來看看相關的內容吧。
墓地風水巒頭賞析
形巒風水淺說
時下,愛好風水,研究風水者眾多,呈年輕化趨勢,有文化,有經濟基礎,懂電腦,信息快,學習風水理論易如反掌,考察名家名人風水寶地也容易,因此所謂實戰經驗比較豐富!這種現象與古人學習風水非常艱難形成反差,易得之物必不珍惜,所以經常出狂言者大有人在!
研究風水者,終其一生精力和經濟,學有所成,真正能為人民服務者不多。一則學此有成者,知道得之不易,一切看福主對風水的虔誠,福主對風水先生一生的尊敬,看福主為人而定,不會輕易出道為人相地,即使與人看地也是一般為之。二則凡是學風水的人都知道,風水寶地是不能隨意給人的,因為一個地方就那么一席地,千百年只有那么一個地,能隨便給人點穴?古時候的風水先生即使覺得福主為人不錯,給的報酬也夠(一般是6石租谷以上,6石租谷是一般人家幾年的所有收人啊!),這才給人做一個真地,非大地!三則,一般有涵養的風水先生,學風水目的是保。
墓地風水形巒
傳統的分金立向風水理論,首先確定陵寢建筑的中軸線。東陵主陵孝陵和南部的金星山構成整個陵寢的建筑軸線,整個陵區的方圓數十平方公里的山川景物,都由金星山和昌瑞山一線相連的山向所掌控,這條軸線在陵區內諸多陵寢的有機配置下,得到不斷充實和強化,在空間序列的展開層次上,處處得到山川形勝景物天成的有序映襯和烘托,顯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圖景。
位于關中的干陵,地形地貌結合完美,有梁山和漠谷河,陵區如裸睡少婦,棒槌嶺如男根插在中間,應合陰陽二儀、天地配合之原理。干為天為陽,坤為地為陰,陰陽交合,乃生萬物。《葬經》中說,葬者,乘生氣也。藏風聚氣,得水為上……故葬者以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后為玄武。干陵了《葬經》的所有條件,據說,高宗李治登基不久,命當時有名的星相大師袁天罡和專掌陰陽天文歷法的太史令李淳風,為他擇萬年吉壤,這塊地是袁、李兩人共同定下的。
而朱元璋則新創了一套帝陵體制。孝陵以鐘山為中心,外郭城垣走向曲折,繞山而建,這一點與明初京師城垣相似;神道也是不循常規,彎曲而行,與陵宮部分構成一平面如北斗的形狀。《大明孝陵神宮圣德碑》記載,朱元璋審天象,作地志,此即是采用了象天法地,以天帝所居之北斗位居中央,周圍按二十八宿構成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環繞的神秘布局手法。古人認為北斗七星是天帝居住的地方,皇帝是天子,升天也就意味著到了斗星老母處居住。這種追求魂歸北斗的北斗七星陵區布局,影響到了后代王帝陵的擇址和建設。
北京城的規制是仿南京城的,北京十三陵的構建規制同樣源自南京,源自孝陵。十三陵中的第一座、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寢長陵的規制,完全按照孝陵的標準構造的。其后的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的營造,雖有大小之別,但規制相同。整個陵園以長陵為主體,向東南、西北和西南展開,周圍約40公里,形成了明朝風格的陵園。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皇帝是天子,天人合一,得講究人與自然的統一,因此帝王是不能隨便葬的,生前萬歲,死后得有萬年吉壤。風水說實際上是中國特色的環境觀,帝王陵擇址看似迷信,其實一點也不神秘,是追求人與自然相和諧統一時的結果。
以上就是墓地風水巒頭賞析的詳細內容,更多請關注紫微府其它相關文章。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fengshui/63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