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在古代的時候人們是如何選擇墓地的嗎?關于中國古代的帝王級陵墓風水又是怎樣的呢?古代墳墓風水理念同時說了什么呢?相關的理論又是如何?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墓地風水
中國古代的帝王級陵墓風水
清代帝王陵寢選址、規劃時的天人合一觀念,承繼的是明朝的一套,其首倡者是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中國都城中,南京的都城城墻是不規則布局的,到過這座世界目前保存最好、最長的都城墻的人會發現,墻體都是傍山依地形順勢而建,城墻帶景象優美。如依傳統的中軸線理論,方方正正,就不會有鬼臉照鏡這樣的金陵四十八美景。朱元璋為自己選擇陵地址時,也追求陵與自然和諧統一,遵照典禮之規制,配合山川之形勝。元璋與歷代皇帝一樣,宗法禮制,崇尚祖先。不同的是,朱元璋更迷戀,對陵址選擇的講究到了苛刻的地步,以此求得風水佳境,賜福朱氏子孫。
中國歷史上的帝王陵寢制度,是在明朝完備起來的,明朝的帝王陵分布在四處,即葬朱元璋祖父母的盱眙祖陵、葬朱元璋父母的鳳陽皇陵、葬朱元璋的南京孝陵和北京的十三陵,這些陵所在都是風水寶地。
面積達30多平方公里的鐘山風景區,幾乎就是當年明孝陵的整個范圍。在這處龐大的帝陵區域內,設計者將整座鐘山以及部分水面作為重要的風水景觀,一齊納入孝陵的建筑規劃設計中,從而實現了因山為陵、天人合一的中國帝陵建筑傳統和文化理念。
鐘山古稱龍山,早在江東末年,已被諸葛亮、孫權等政治家視為龍蟠之地,朱元璋作為大明開國之君,更不會放過這塊寶地,自然會擇金陵龍脈為葬地。后來,孫中山、***都選擇此地為自己的歸宿,也是因為鐘山是風山寶地之故 朱元璋選擇在鐘山之陽建造陵,鐘山之陰建陪葬功臣墓,南北對應,尊卑昭然,這完全符合古代風水要義。
鐘山有東、中、西三峰,在風水上稱華蓋三峰,而以中峰最尊,孝陵恰好處于中峰之南玩珠峰下,而最早將這塊地盤視作風水寶地的是梁代高僧寶志和梁武帝蕭衍;
在孝陵之西,有一座小山,人稱小虎山,從風水地貌上分析,正處于孝陵之右的虎砂位上,與孝陵之東的龍砂之象左右對列;這座如屏的小山就是孝陵風水中的案山,
西南方向的前湖及逶迤南下的鐘山浦也具有靈動的朱雀風水特征。這樣孝陵陵宮及寶城就具備了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風水四象,加之孝陵的三道御河都呈左向右流淌的形勢,這種水在風水上稱冠帶水,自然形成,十分難得。
在明、清帝王陵的擇址上,表現最為明顯。整個陵區以昌瑞山為界,以北稱后龍,是龍脈來源;陵區以昌瑞山為靠山,東側的鷹飛倒仰山為青龍;西側的黃花山為白虎;南部的形如覆鐘的金星山為朝山;遠處的影壁山為案山;馬蘭河、西大河二水環繞屈曲流過,環抱有情。
古代墳墓風水理念
晉朝的風水大師郭璞在《葬書》一書中說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而止,故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相墓就是指古人在選擇墓地時對氣候、地質、地貌、生態景觀等環境因素的綜合評測,以達到避兇趨吉的目的。縱觀歷史,墓地風水學孕育于先秦,盛行于唐宋,泛濫于明清。墓地風水能決定后代的貧富賤貴,子嗣繁昌,家族的興盛衰落。北宋司馬光在《葬論》中曾述世俗信葬師之說,即擇年月日時,又擇山水形勢,以為子孫貧富賤貴,賢愚壽夭,皆系于此。如相傳孔子墓前有條金城界水,以至孔家后代人才輩出。就連理學大師朱熹也對風水思想深信不疑神靈得安,則其子孫昌盛,而祭祀不絕。《周易·大壯卦》說:適形而止。先秦時的姜太公倡導因地制宜,《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太公望封于營丘,地瀉鹵,人民寡,于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漁鹽。這其實就是我們古代先民根據環境的客觀性,采取適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表現。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使人與建筑適宜于自然,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天人合一,這也正是風水學的真諦所在。
古代墓葬風水知識理論
風水學理論認為:葬地內有生氣,生氣可以帶來福音。而生氣在地里是流動的,遇風吹就會失散,遇水流攔擋就會停止不動。所以,古人尋找墓地,都是選擇生氣凝聚的地方,即風吹不到、有水流可以阻擋它流動的地方。后來,人們將風水概念擴大到城市、民居等領域。為了加以區別,人們將風水劃分為陰宅風水和陽宅風水兩大類。古代帝王陵寢,我們不得不承認它們確實都占據著華夏大地的一處處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的吉壤。而這些吉壤的選擇,也無不表現了我們的祖先對于中華民族血脈永繼、繁榮昌盛所寄予的深深祝愿。由于古人事死如事生的倫理觀念和喪葬習俗,古代帝王的大墓里往往藏有大量珍貴文物和金銀珠。
以上就是古代墓地風水的介紹,更多關于風水的內容請繼續關注“紫微府熊掌號”。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fengshui/63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