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誰起的名句

解夢佬 0

1. 資治通鑒中的名句有哪些

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查看 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查看 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查看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查看 秤砣雖小壓千斤,以其德足以教化正俗,其才足以頓綱振紀,其明足以燭微慮遠,其強足以結仁固義;大則利天下,小則利一國查看 蓋聰明疏通者戒于無斷,湛靜安舒者戒于后時,廣心浩大者戒于遺忘查看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查看 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誰人不親?查看 上不信,則無以使下;下不信,則查看 圣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長,用其所短查看 責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功而遂。

2. 資治通鑒中的名言有哪些

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

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

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秤砣雖小壓千斤,以其德足以教化正俗,其才足以頓綱振紀,其明足以燭微慮遠,其強足以結仁固義;大則利天下,小則利一國

蓋聰明疏通者戒于無斷,湛靜安舒者戒于后時,廣心浩大者戒于遺忘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誰人不親?

上不信,則無以使下;下不信,則

圣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長,用其所短

責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功而遂

3. 出自《資治通鑒》的名言警句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

(1)

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慮遠,故能謹其微而治之,眾人之識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則用力寡而功多,就其著則竭力而不能及也。

(2)

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合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

(這是公孫鞅與秦孝公議論變法時說的話,當時他沒有得到秦國貴族的贊同)

(3)

得人者興,失人者崩。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商鞅在秦國為相時,制法?

4. 《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鑒》《舊唐書》里有

百聞不如一見.《漢書·趙充國傳》 順德者昌,逆德者亡.《漢書· 高帝紀上》君子獨處,守正不撓.《漢書·劉向傳》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漢書·高帝紀下》.繩鋸木斷,水滴石穿,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漢書·枚乘傳》有志者事竟成 .《后漢書·耿弇傳》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后漢書·馮異傳》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后漢書·黃瓊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當雄飛,安能雌伏?《后漢書》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鏡至明而丑者無怒,水鏡之所以能窮物而無怨者,以其無私也.《三國志·蜀志·李嚴傳》志正則眾邪不生 《三國志·魏書二十七》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魏志·王肅傳》憂國忘家,捐軀濟難 《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三國志·魏志·何晏傳》飄若浮云,矯若驚龍.《晉書·王羲之傳》修身以敬,勿托以尊.《晉書》欲溫而和暢,不欲察察而明切也.《晉書》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 《晉書》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 《后漢書·陳蕃傳》知者不危眾以舉事,仁者不違義要功 《后漢書·竇融傳》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后漢書·馬援列傳》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資治通鑒》任賢必治,任不屑必亂,必然之道也.《資治通鑒》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資治通鑒》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資治通鑒》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資治通鑒》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資治通鑒》責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功而遂 .《資治通鑒》上不信,則無以使下,下不信,則無以事上,信之為道大矣.《資治通鑒》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資治通鑒》蓋聰明疏通者戒于無斷,湛靜安舒者戒于后時,廣心浩大者戒于遺忘.《資治通鑒》何世無才,患人不能識之耳.《資治通鑒·漢紀》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四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資治通鑒》卷六十六任賢勿猜,可以興矣.《舊唐書·魏徵轉》但立直標,終無曲影.《舊唐書·崔彥昭傳》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舊唐書·文苑傳》十羊九牧,其事難行;一國三公,適從焉在?《舊唐書·劉子立傳》。

5. 《資治通鑒》經典句子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

(1)

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慮遠,故能謹其微而治之,眾人之識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則用力寡而功多,就其著則竭力而不能及也。

(2)

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合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

(這是公孫鞅與秦孝公議論變法時說的話,當時他沒有得到秦國貴族的贊同)

(3)

得人者興,失人者崩。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商鞅在秦國為相時,制法極嚴酷。招致很多人怨恨。趙良引用《詩經》《尚書》中的兩句話勸誡他)

(4)

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者,亦仁義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義故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則下不得其利,上不義則下樂以為詐,此為大不利矣。故《易》曰:‘利者,義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孟軻拜子思為師,向他請教治理百姓的道理。子思說要讓百姓先得利。)

(利者,義之和也:利,就是義的完美體現)

6. 求資治通鑒的好句子

1.陛下自內庭用臣為京兆,欲以清 甸之積弊。

2.臣不敢不奉詔,愿聽臣且系之,俟征足乃釋之。

3.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資治通鑒》卷六十六)

4.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承,貴賤位矣

5.賢者居世,會當履義蹈仁,以德自顯,區區外名何足傳邪

6.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7.何世無才,患人不能識之耳。(《資治通鑒·漢紀》)

8.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資治通鑒》卷二)

9.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10.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11.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四

12.茍自不能受諫,安能諫人。

14.秤砣雖小壓千斤,以其德足以教化正俗,其才足以頓綱振紀,其明足以燭微慮遠,其強足以結仁固義;大則利天下,小則利一國

15.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16.任賢必治,任不屑必亂,必然之道也

17.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