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平靜的優雅詩句子

解夢佬 0

1. 安靜憂傷唯美詩句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咱覺得這句不錯 `記得很牢固捏~~答案補充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落花人獨立,微雨艷雙飛!

眾里尋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滴碎金砌雨,敲碎玉壺冰。聽,盡是斷腸聲。

水滴漣漪終消散木記輪回戀此生。

梧桐更間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煙銷日出不見人,誒乃一聲山水綠。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頭,半緣修道半緣君。

寵若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謝,去無留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既不回頭,何必不忘;既然無緣,何需誓言;今日種種,似水無痕;明日何夕,君已陌路。答案補充 眾里尋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這倆句是我目前最喜歡``感觸也最深的~~

然后```就是李清照和李煜的詞了`````不過這些都比較好找``````

2. 描寫愉悅心情的詩或優美的句子

1. 南北朝樂府北方民歌《木蘭詩》:詩中寫木蘭從軍的原因是: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面對可汗大點兵,木蘭作出的決定是: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寫木蘭出征前緊張準備的句子是: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寫木蘭奔赴前線思念親人的句子是: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木蘭詩》中的“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這兩句詩,通過環境描寫,渲染出十年軍旅生活悲壯、嚴酷的氣氛,烘托出木蘭勇敢、堅強的性格。 描寫木蘭戰功顯赫的句子是: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從“歸來見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蘭希望過什麼樣的生活? 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概括木蘭十年征戰生活的句子是: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出自《木蘭詩》的成語“撲朔迷離”比喻 事情錯綜復雜,不易辨清真相。,其原話是:“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回鄉偶書》中通過一個小小生活細節寄寓作者物是人非感慨的詩句是: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表達出自己戀戀不忘故鄉之情的詩句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3.李商隱的《夜雨寄北》:超越時空,想象日后重逢時的情景的詩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4.《淮上與友人別》中從聽覺、視覺方面抒發各自天涯的離愁之情的詩句是: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5.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寫送別的地點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詩句: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勸慰友人不要哀傷,表達出詩人豁達、爽朗的胸懷的詩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把對朋友的真摯感情升華為哲理,寫出四海之內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還是近鄰一樣的親近,說明知心朋友聲息相通的兩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同窗好友將隨父去西藏就讀,請選擇古詩名句贈別留念, 以示萬水千山隔不斷真摯友誼: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唐朝陸龜蒙《別離》詩中有“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的詩句。

如朋友遠行,你借用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兩句送別則略顯傷感,不妨用王勃的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來表達一種豪邁的情懷。 6. 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表達詩人豁達的胸懷和奮發向上、努力進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斷涌現的理趣)的詩句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臺灣回歸大陸是誰也阻擋不了的。 7.《陌上桑》中側面襯托羅敷貌美得的詩句是: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

少年見羅敷,脫帽著俏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8.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正面寫詩人的愁緒,表達對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詩句是: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 9.杜牧《江南春》中寫景的句子是: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10. 王安石的《登飛來峰》:詩中蘊含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的詩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寫出詩中與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曾樓”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兩句詩: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11. 杜甫的《望岳》:包含一切有所作為的人都應具有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哲理的詩句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望岳》點明全詩主旨并表達作者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人生哲理)的詩句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2. 曹操的《觀滄海》:這首詩是一首樂府詩。 詩中對景物作總寫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詳細寫詩人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樹木從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描寫詩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本詩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懷的詩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本詩的主要表達方式是描寫,但是也有兩句詩是敘事的,這兩句詩是: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13.陶淵明的《飲酒》中表明詩人決意擺脫塵世的干擾,過閑適恬靜的生活的詩句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

《飲酒》反映詩人陶淵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現他優游自在的隱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詩中,“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一句蘊含著這樣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囂人境也無\'喧囂\'之感。

表明作者本想說明白,卻又不可言傳的詩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14. 王灣的《次北固山下》:詩中有一個對偶句,蘊含新事物孕育于舊事物解體之時的哲理,這兩句詩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15.《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一詩中描寫早春的細雨蒙蒙,春色若隱若現的詩句是: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16. 李賀的《雁門太守行》:描寫白天戒備森嚴,無比威嚴的詩句是: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抒發誓死報國忠心的詩句是: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17. 馬致遠的。

3. 形容平靜的詩句

1: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2: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漢樂府民歌>

3:夕陽夕下,斷腸人在天涯。

4:人間何事堪惆悵,莫向橫塘問舊游。

5:我本將心比明月,奈何明月照清渠。

6: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7:隨分杯盤,等閑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

8: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齊怒。

9: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10: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唐-李白《將進酒》】

11: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12: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濃妝總相宜。

13: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14: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15: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16: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17: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18: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

19:人言落日是天涯,望盡天涯不見家。

20:夜月樓臺,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來去。是誰秋到便凄涼?當年宋玉悲如許!

21: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22: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形容心情平靜的詩句 60句形容心情平靜的詩句 60句。

23: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做伴好還鄉

24: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里愁。

2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6: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臺。悲歌擊筑,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27: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8: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29:醉拍春衫惜舊香,天將離恨惱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樓中到夕陽。云渺渺,水茫茫,征人歸路許多長。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箋費淚行。

30: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31: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漢.古詩十九首>

32:晚春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

33:萬里陰山萬里沙,誰將綠鬢斗霜華。年來強半在天涯。

34:夙風野大,紙灰飛揚,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矣。

35: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36: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37: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38: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39:奇文共觀賞,疑義相與析。

40: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

41: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42: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

43:秋心一字捻作灰,是何滋味?是何滋味,臥讀琴譜卻為誰?

44: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45: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46:鼎湖當曰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痛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47:只空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48: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

49:風力掀天浪打頭,只須一笑不須愁。

50:白日放歌需縱酒,漫卷詩書喜欲狂。

51: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形容心情平靜的詩句 60句心情說說。何處飛來林間鵲?蹙踏松梢殘雪。

52: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

53:心無物欲,即是秋空霽海;坐有琴書,便成石室丹丘。

54: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55: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陽何事近傍晚,不道人世猶有未招魂

56:君來正是眠時節,君且歸休。君且歸休,說與西風一任秋。

57:腹心受害誠堪懼,唇齒生憂尚可醫。

58: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59: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辭強說愁。

60: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4. 寧靜優美意境詩句

(一)陶淵明《飲酒》之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簡 析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繁華道,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東墻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回翔遠山的懷抱.人的思想或精神,可以孤立地自我凈化,或者說,能夠超脫于現實之外.“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四句詩就是講這個道理.“結廬在人境”是說生活在現實社會中.“車馬喧”指人世間各種煩人的塵雜,也是世人為富貴榮華而奔競的形象寫照.他之所以身居人境而塵雜不染,就因為能做到“心”.“心遠”就是思想上絕棄富貴榮華之念.一個人丟掉了物欲,斷絕了塵想,精神就遠遠超出于塵世之外了.詩人采菊東籬,悠然自得,又逢山氣特佳,飛鳥投林的黃昏,大自然的一切都顯得和融淳凈;此時的詩人,超然冥邈,神逸方外,他的心境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了.這是對宇宙人生之理、造化自然之趣的領悟;從廬山一帶傍晚的自然環境說,一切都顯得和融渾樸,充滿生機,這正是大自然的本色.詩人的悠然情懷與眼前的自然氣象,都合于自然之,因而,主、客二方也就冥會妙合了.

(二 ) 歸田園居·其三·種豆南山下——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子地,地里雜草叢生,豆苗卻長得很稀.早晨天亮就起來到田里鋤草,晚上披著月光扛著鋤頭回家歇息.高高的草木覆蓋了狹窄的田間小路,露水打濕了我的衣裳.衣裳濕了倒不重要,只要不違背我的初衷就行了.

評 析

此詩是描寫陶淵明勞動生活的代表作.雖寫勞動,其主旨卻并非寫勞作之艱辛,而是表現一種審美情趣.試思:"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這是一幅何等美妙的荷鋤夜歸圖.艱辛自是艱辛,詩人也說"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但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呀!后兩句正可以看作是此詩全篇的眼線,是透露詩人心緒之所在.

(三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是一首詠雪寄情詩.大雪中望遍千山看不到一只飛鳥;找遍萬條路,不見一個行人.只有孤零零的一條小船上,坐著一位披蓑衣、戴斗笠的漁翁,獨自冒著大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處境的嚴酷,心情的孤寂.

《江雪》的深層意蘊,寄托了一種傲然獨立,清竣高潔的人格理想.詩人曾參與過政治革新,但改革失敗后,受到排斥,被貶為永州司馬.政治上的失意,內心的孤獨,便通過環境描寫反映出來.當時的政治環境就象詩中所說的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一樣,環境是非常惡劣的.但詩人不屈服于壓力,依然故我,堅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寒江中那位孤獨寂寞,又抗寒傲雪,毅然垂釣的漁翁.

寒江獨釣的畫面和深刻的含義使全詩情景交融,充滿了詩意美.

( 四 )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洌,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麼幽清明凈的自然美啊!竹林里傳來了一陣陣的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范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這首山水名篇,于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5. 給些能讓心情平靜的句子,詩句佛經都行,最好帶翻譯,本人比較笨

心若冰清,天塌不驚,萬變尤定,神怡氣靜——冰心訣

命由己造,像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像;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相由心生”源自一個典故:據說唐朝裴度少時貧困潦倒。一天,在路上巧遇一行禪師。大師看了裴度的臉相后,發現裴度嘴角縱紋延伸入口,恐怕有餓死的橫禍,因而勸勉裴度要努力修善。裴度依教奉行,日后又遇一行禪師,大師看裴度目光澄澈,臉相完全改變,告訴他以后一定可以貴為宰相。依大師之意,裴度前后臉相有如此不同的變化差別是因為其不斷修善、斷惡,耕耘心田,相隨心轉。典故 裴度年輕未達時算命先生說他有牢獄之災,一段時間之后那位算命先生又見到了他,可卻驚奇地發現他的災禍已經破解了,于是他問裴度是怎樣化解的。裴度說他沒做過什麼,只是歸還了主人一條自己偶然拾到的玉帶而已。先生說正是這件善事救了裴度一命,而且以后會大富大貴。“裴度還帶”的唐傳奇故事說明了凡事都有轉機,人生在不斷變化。

禪宗佛語:1、一切皆有因果。 2、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3、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4、凡事太盡,則緣分勢必早盡。 5、人無善惡,善惡存乎爾心。 6、剎那便是永恒。 7、欲海無邊。8、一切皆為虛幻。

致虛極,守靜篤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這個是六祖慧能大師的一個四句偈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并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里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

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

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哪里?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凈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