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委婉表達死的句子

解夢佬 0

1. 人去世的委婉表達方式有什麼

這位知友,人去世的委婉表達方式有以下幾種。

1、百年以(之)后:死亡的委婉說法。

2、見背:(書面語)指長輩去世,委婉的說法。例如: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陳情表》) 。

3、老了。

4、上天:迷信的人指到深佛仙人所在的地方,也用作婉詞,指人死亡。

5、仙逝:婉詞,稱人死。

6、歸天:填溝壑: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例如:雖少,愿及未填溝壑而托之。《觸龍說趙太后》。

7、亡故:死去。

8、逝世:去世,多用于名譽、地位較高的人。

9、老死:由于年老體衰而死亡(區別于病死)

10、升天:稱人死亡(迷信)

11、壽終正寢:指年老病死在家中。

12、下世:去世。

13、猝死:突然死了。

14、行將就木:壽命已經不長了,快要進棺材了。

15、晏駕:君主時代稱帝王死。

不滿20歲死曰“殤”,此又分三類:8~11歲為“下殤”,12~15歲“中殤”。16~19歲為“上殤”。但男子已訂婚,女子已許嫁者則不為“殤”。

青壯年死謂之“夭亡”,但于訃告上寫“疾終”,引魂幡、《薦亡文疏》上均寫“云終”、“告終”。

老年死謂之“壽終”。如系家族最高長輩,男加“正寢”,女加“內寢”字樣。故后世“正寢”二字已成為死的代名詞。

2. 漢語表達“死亡”委婉語有哪些

道教是中國本土產生的宗教,源自老子和莊子的道家思想。

道教把先秦道家的理論概念“道”加以神秘化,作為根本的信仰,把得道成仙作為追求的最高境界。道家否認世間萬事萬物的差別,認為“生”與“死”也沒有極端差別,所謂“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莊子·刻意》),于是人死便婉稱“物化”,以及“隱化”、“遁化”。

由道家思想發展而來的道教則進一步追求生命不死、肉體成仙,稱人死為“仙逝”或“仙游”。道教認為,經過一定的“修煉”,世人是可以脫胎換骨,超凡成仙的,沒有必要等到死后才來超度靈魂,因此,源于道教的死亡委婉語大都與成仙有關。

道教認為人死猶蟬之脫殼,稱“蟬蛻”或“蛻化”;或如鳥生雙翼飛升,稱“羽化”;或傳說得道成仙便乘白鶴而去,于是,稱“騎鶴”或“化鶴”。中國自遠古以來便有“不死”的觀念與鬼神之說,經過道教追求長生不死的神仙構想,更是吸引了帝王及眾多的達官顯貴的向往。

道教的神仙方術為秦漢帝王們所鐘情: 秦始皇興師動眾,讓人入海求仙;漢武帝被神仙方士所鼓吹的得道成仙之術搞得神魂顛倒,深信不疑;唐代自唐太宗李世民始,至以后數代,都是篤信神仙方術。道教把神仙分為“三品”:能乘云御氣升天入天堂的天仙,可任意逍遙遨游于名山大川的地仙,再下一品是由尸骸蛻化成仙的尸解仙。

得道成仙者不是升入方外的天堂就是去往蓬萊仙島等處。源于道教的死亡委婉語反映了人們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的愿望,以及希望通過自身努力去超越死亡,尋找生命寄托這種自強不息的進取心態。

佛教的最高境界,稱之為“涅槃”,意為進入一種永恒寂滅的精神狀態,而其根本宗旨,則是為人指點迷津,滅絕苦源,使人能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后,經過長期的流傳、滲透,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今天漢語中的許多詞匯就是源自佛教詞語。但是,源于佛教的“死亡”委婉語卻大都未能跨出佛門,如:圓寂、歸寂、順化等。

“涅槃”源自音譯的梵語virvna。佛教提倡修行,其最高境界為“諸德圓滿俱足,諸惡寂滅凈盡”,所以也virvna意譯為“滅度”、“圓寂”、“示寂”、“入寂”、“入滅”。

佛家功德圓滿,達到“四大皆空”,死時心平氣定,盤膝端坐如生,曰“坐化”;而此后必“登蓮界”—這就是佛教對“死亡”的最高贊譽。“諸德圓滿俱足,諸惡寂滅凈盡”是佛教修行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是一種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也是凡人所不能達到的境界。

因此,上述佛教所用的“死亡”委婉語至今只用于指僧尼之死。一個佛教徒若能達到“涅槃”的境地,也就意味著他能超脫紅塵,出世成佛。

許多高僧在行將辭世之時,沐浴更衣,盤坐合什,用意念控制肉體,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無痛苦地安詳地死去。這就是“坐化”。

佛教以業報輪回來解釋人的生死,實際上同以靈魂肉體來解釋人的生死一樣,最終賦予了人以超越死亡達到不朽的性質。在宗教信仰問題上,中華民族素持寬容的心態,是為多神論信仰。

從各自的宗教視角出發,對死這一自然現象,不同的宗教自然有不同的說法。當然,不同宗教對“死亡”的解釋也有一些相通之處,例如道家認為人死即歸于自然,返歸本原,故稱“返真(元)”或“登真”;佛家也認為人死后靈魂則回歸本真,故稱“歸真”;同時,回教也稱“死”為“歸真”。

這里值得注意的是,比起英語來,漢語這方面的委婉語少得多;而且,由于宗教的多元化,漢語中這類來源于宗教的“死亡”委婉語,絕大多數未能作為全民語言進入《現代漢語詞典》;進入者除了道教的“仙逝”、“物化”和佛教的“歸西”等少數幾個外,也多數保留著鮮明的語域特征,如“歸真”是佛教、伊斯蘭教指人死;“羽化”是道教徒稱人死;“圓寂”則是佛教用語,這些語域標記式的附加注釋,說明它們一般僅在宗教圈內使用,在無神論思想占主導的現代中國,很難被接受而沿用。 補充: 例如:人們稱棺材為“壽木”、“壽材”、“長生木”等,稱死人穿的衣服為“壽衣”、“長生衣”等。

醫院里,把停放尸體的房間稱作“太平間”。自古以來,我國的喪葬方式有很多種,民間主要以土葬為主,其中人死后直接埋入土中的叫“入土”,入棺則稱“就木”。

在古代還有一種作法,即庶民死后,將其尸體填入溝壑之間,于是“填溝壑”一詞也常用來代指 “死亡”。在我國古代有一種叫做“屬纊”的風俗,就是把新的棉絮放在臨終人的口鼻上,試看是否斷氣。

這種風俗雖然只在個別地方流行,而且現在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但“屬纊”一詞卻流傳至今,成為“臨終”的代稱。與“死亡”相聯系的“墳墓”,“墓地”當然也在禁忌之列,其委婉語也有類似的等級差別,皇帝的墳墓稱“陵”,“陵親”,“柏城”,“玄宮”,“鼎湖”等,而庶民的墳地只能叫“蒿利”,“蒿丘”,“坯土”,“阡原”,“丘墟”,“幽宅”等。

漢語中有很多語音禁忌。我國民間認為,人們把嬰兒之死說成“沒成人”;把幼兒之死說成“夭折”、“夭亡”、“短折”;把少年之死稱為“凋謝”;妻子死叫“斷弦”;為守貞而死叫“玉碎”。

人們對老年人之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