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池鶴》白居易 古詩翻譯
池鶴
【唐】白居易
高竹籠前無伴侶,亂群雞里有風標。
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
轉覺鸕鶿毛色下,苦嫌鸚鵡語聲嬌。
臨風一唳思何事?悵望青田云水遙。
【賞析】
這是一只被囚的鶴,它的品格和儀表與眾不同(鶴立雞群),不會像鸕鶿那樣侍奉權貴,也不會像鸚鵡那樣討好別人。鶴的鳴聲美。漢以后,詩文中常以“鳴鶴”或“鶴鳴”喻君子。本詩借物抒懷,以囚鶴自喻,一個“悵”字,表現了詩人對仕宦生活的厭倦和無奈,表達了詩人對歸隱生活的向往。
當時詩人被貶江州司馬,開始“吏隱”,在廬山建草堂,思想從“兼濟天下”轉向“獨善其身”,閑適、傷感的詩漸多 。
“高竹籠前無伴侶,亂群雞里有風標。”這句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個詞鶴立雞群。在高高的竹籠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雞群還凸顯著自己的風度和節操。
“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此句,從表面上看,是丹頂鶴害怕低下頭,頭上象征高貴的標志丹砂落下,曬翅的時候擔憂白色的毛色變得不好看。從意義上理解,應該還有一層:低下頭,不僅僅擔憂高貴的標志不再,還因為低頭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氣度相悖;“曬翅常疑白雪消”,這里的白雪不僅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種圣潔的清白。由此,一個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對世俗妥協的丹頂鶴形象便脫穎而出。
“轉覺鸕鶿毛色下,苦嫌鸚鵡語聲嬌。”轉眼四望,覺得鸕鶿毛色污濁,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學舌的鸚鵡太嬌弱,這兩者不僅形象氣質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討好主人,完全沒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見,更不要說具備一副錚錚的傲骨了。
“臨風一唳思何事,悵望青田云水遙”。沒有知音賞,沒有主人的青睞,只是在囚籠里長唳,惆悵的望向遠方,那遙不可及的云水之鄉才是夢想的天堂。丹頂鶴所思的,不僅僅是寶貴的自由,還有知音的賞識,和對自己理想抱負不能實現的苦悶,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氣質才華,將來能鶴唳云端,展翅沖天。
本詩也可以說是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寓人。
2. 白居易的〈〈池鶴〉〉內容是什麼
池鶴<其一>【唐】白居易 和上一樓的一樣發不上去了 池鶴(其二) 白居易 池中此鶴鶴中稀,恐是遼東老令威。
帶雪松枝翹膝脛,放花菱片綴毛衣。 低徊且向籠間宿,奮迅終須天外飛。
若問故巢知處在,主人相戀未能歸。 高竹籠前無伴侶,亂群雞里有風標。
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 轉覺鸕鶿毛色下,苦嫌鸚鵡語聲嬌。
臨風一唳思何事?悵望青田云水遙。 池鶴(其二) 白居易 池中此鶴鶴中稀,恐是遼東老令威。
帶雪松枝翹膝脛,放花菱片綴毛衣。 低徊且向籠間宿,奮迅終須天外飛。
若問故巢知處在,主人相戀未能歸。
3. 【池鶴白居易1、詩歌寫“池鶴”,為何在頸聯又寫到“鸕鶿”和“鸚
詩歌寫《池鶴》,頸聯里的“鸕鶿”和“鸚鵡”是用來反襯鶴的,轉眼四望,覺得鸕鶿毛色污濁,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學舌的鸚鵡太嬌弱,這兩者不僅形象氣質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討好主人,完全沒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見,更不要說具備一副錚錚的傲骨了.尾聯的“悵”是主人翁丹頂鶴沒有知音賞,沒有主人的青睞,只是在囚籠里長唳,惆悵的望向遠方,那遙不可及的云水之鄉才是夢想的天堂.丹頂鶴所思的,不僅僅是寶貴的自由,還有知音的賞識,和對自己理想抱負不能實現的苦悶,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氣質才華,將來能鶴唳云端,展翅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