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國演義好詞好句和賞析和心得
一、「過五關斬六將」:當時關羽因為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軍之下,但關羽雖處在曹營下,卻無時無刻地掛念的大哥,時時打聽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關羽終于知道大哥現處在河北袁紹那里,他趕快提刀跨馬護送著兩位嫂嫂及隨行的女眷們乘車,到了東嶺關口,因偏將孔秀執意要請示曹丞相之后,此時,關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兩半,消息傳到洛陽 ,雖洛陽守將韓福和孟垣商量對策,但哪里是關羽的對手,兩人都被關羽所劈死,像這樣,關羽一連闖過五個關口,殺了六員守將, 才渡過黃河,他雖然感到有些愧對曹操,但此時的他只想趕快和大哥碰面,殺了這麼多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二、「的蘆救主」:此時,劉備雖然對劉表的召請,心里感到疑懼,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劉備便帶著趙云,跨著的盧,向襄陽出發,蔡瑁裝得非常恭謹,到了第二天早上,荊襄九郡四十二州縣的文武官吏,開始參加劉備代替劉表主持的「豐年大宴」,趙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劉備身旁,于是,蔡瑁又設下計策,把趙云支開,等到酒過三巡之后,伊藉執著酒杯,個人總結走近劉備席前,悄悄地向他說過:「蔡瑁想要殺你,你趕快從西門逃走吧!」于是,劉備立即跨上的盧向西門逃出去,但沒想到走不到幾里路,前面有一條又深又急的河,此時,劉備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這時,劉備嘴里喃喃地念道:“的盧,你要救我!”的盧好像是聽懂他話似的,奮力竄起來,使劉備脫離了險境。
這二則故事使我受到了啟發,(一)是讓我感受到關公的重義氣,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兩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兩位嫂嫂的安全為重;
(二)是讓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認為它是壞的而舍棄它,就像是的盧一樣,縱使它是會克主的,但劉備卻不在意它,可能是劉備的仁心感動了的盧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時,它無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為一體,隨著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國演義」因為屬于章回小說,故事具有連續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說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閱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了許多。
在三國中,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著二嫂,所以才降漢。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著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他不但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臥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后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我認為都不如孔明,但是他們都對劉備忠心耿耿。吳國,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
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麼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枚舉的人吧!所以,讓我們打開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2.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共20篇好詞好句加賞析
好詞摘抄:一手包辦、一舉兩得、一臂之力、一親芳澤、七步成詩、三顧茅廬、下筆成章、不出所料不由分說、不知所云、不容偏廢、乘虛而入、五內如焚、人生如寄、仰人鼻息、伯仲之間位極人臣、作奸犯科、偃旗息鼓、出言不遜、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初出茅廬、刮目相待危在旦夕、危急存亡之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同符合契、吳下阿蒙、敝帚千金廊廟之器、才高八斗、手不釋卷、指日可待、探囊取物、文思泉涌、旦夕之危、明眸善睞月明星稀、土崩魚爛、如入無人之境、如魚得水、妄自菲薄、孑然一生、對酒當歌、屈指可數好句摘抄:1、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2、大丈夫處世,不能立功建業,幾與草木同腐乎?3、大丈夫生于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4、大丈夫愿臨陣斗死,豈可入墻而望活乎。
5、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6、吾弟張翼德,于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耳。
7、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8、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9、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10、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父子,豚犬耳。11、汝視我之劍不利否?汝劍利,吾劍未嘗不利。
12、強中自有強中手,用詐還逢識詐人。13、寧教我負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負我。
14、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
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15、令我永生難忘的還是姜維的一句話:人生如白駒過隙!16、良禽擇木而犧,賢臣擇主而事。
17、寬以待人,柔能克刖,英雄莫敵。18、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19、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20、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21、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2、鳳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于一方兮,非主不依。樂躬耕于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于琴書兮,以待天時。
23、吾觀顏良,如插標賣首耳。24、鷦鷯尚存一枝,狡兔猶藏三窟。
25、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
3. 三國演義 好句段點評(賞析)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一共八個字卻稱贊了兩件事物,足可見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
而且朗朗上口,婦孺皆宜。后來關羽雖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沒聽別人這麼說過,估計作者肯定是呂溫侯的FANS,否則也不會這麼肉麻。
“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老馬家五個兒子,為大家熟知的只有馬良,馬謖哥倆。馬良的確才華出眾,為劉備坐穩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較早。
馬謖雖說智商較高,也一度取得諸葛亮的賞識,只可惜后來一步棋走錯,丟了街亭。因此當人讀起這一句話時,一則嘆馬良死得過早,二則嘆馬謖聰明一世,糊涂一時。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有人說《后出師表》不是諸葛亮寫的,先不論是誰寫的,這里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就是諸葛亮真實的寫照,也是最能表現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無力回天時的心情,也成為現代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 “既生瑜,何生亮” 在《演義》里,周瑜是心胸狹窄,永不服輸的代名詞,也只有當他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時,才會由口及心地發出這樣的感慨。
只不過這句話過于自卑,長了諸葛志氣,滅了自己威風。使得二人的形象在人們主中格式化了。
“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這是趙云迷們最津津樂道的評語,原因是在《演義》里趙云并不是作者重點描寫的對象,但由于他每回出場都是英姿颯爽,攻無不克,能得到主子這麼一句肯定,當然是高興得找不到北了。不過也可以看出劉備沒有知人之能:趙云跟了自己這麼多年,到這時才知道他的膽識,平時只給他一些壓糧運草,打掃戰場,保護家屬的雜活,真是埋沒英雄。
“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馬徽一向看好諸葛亮和龐統,曾經把諸葛亮比成姜尚,張良,所以這話從他嘴里說出來一點也不奇怪。二人倒也有些經天緯地的本事,因此這麼說也不過份。
奇怪的是劉備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孫策當政時常常霸氣有余而策略不足,想不到他倒還有些識人之能,前者信任太史慈回城招降眾人,臨死時還給孫權留下了這樣的忠告,深刻看出了兩人的處事風格。
事實也驗證了他的準確性,張昭主外事時主張投降曹操;周瑜主內事時把孫權的妹子糊里糊涂地嫁給了劉備。而二人各行其事時卻做得近乎完美。
“生子當如孫仲謀” 小時候看三國,很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倒底是在夸孫權還是在罵孫權。稍大了一點后才知道,曹操其實和孫權他爹孫堅是一輩的,這麼說沒什麼不可以。
另外曹操的主要意思是夸孫權能守住父兄基業,跟袁紹和劉表的那幾個敗家子不同。怪不得辛棄疾很是欣賞孫權,并在自己的詞里引用了這句話。
“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個人認為,在曹操說過的所有的話里面,這句話是最精辟的。難怪劉備會嚇掉勺子,連蒼天也打了個冷戰,以為泄露了天機。
其實曹操也就是這麼一說,試探一下而已,后來又被劉備一糊弄,否定了自己有生以來說過的最正確的一句話。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這一句話,不僅給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國安邦之臣,在亂世則是獨霸一方的軍事首領。
而曹操聽到這話面露喜色的原因還有一點,就是沒有說他能成為皇帝,而他也不愿登基稱帝,在史書上成為王莽、董卓一類的人。
4. 三國演義多點好句加賞析(句子長一點,賞析最好多一點)
1.強中自有強中手,用詐還逢識詐人。
2.前無去路,諸軍何不死戰?被袁軍圍困,曹操語 3.云長早出,直取管亥。兩馬相交,眾軍大喊。
量管亥怎敵得云長,數十合之間,青龍刀起,劈管亥于馬下。 4.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5.大丈夫處世,不能立功建業,幾與草木同腐乎? 6.適欲烹小臣者,乃大王也;今欲使小臣者,亦大王也。大王猶自狐疑未定,安能取信于人?——芝對孫權語 7.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
——曹操論英雄 8.愿陛下將息龍體!臣等盡施犬馬之勞,以報陛下知遇之恩也諸葛亮語 9.獨戰東南地,人稱小霸王。運籌如虎踞,決策似鷹揚。
威鎮三江靖,名聞四海香。臨終遺大事,專意屬周郎————后世對孫策的評價 10.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
方今春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
5. 三國演義中的好句評析
“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在收買人心方面,小說中還特別會表現劉備的哭,所以有人說,劉備的江山大部分都是哭來的。但也正因為劉備過于注重這樣一些小德,忽視了一些大德,如在處理關羽和張飛遇難問題上,過于強調兄弟情誼而不顧國家大義,導致了兵敗,使蜀漢元氣大傷,從此不能恢復,興復漢室化為泡影。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更是將奸雄的形象表現的淋漓盡致 公元211年趙云入川沿江西上江陽,與諸葛亮會師成都。攻克成都后,趙云被封為翊軍將軍。公元219年,黃忠在定軍山因劫糧被魏將張he、徐晃圍困,趙云于漢水營前往接應,斬殺魏將焦炳,沖入曹軍重圍,戰退張he、徐晃,“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趙云救出黃忠,所到之處,無人敢阻。曹操見亦驚嘆:“昔日當陽長坂英雄尚在!”。后在漢水以拒曹軍,占得曹軍營寨,劉備贊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稱趙云為“虎威將軍”。公元223年,趙云升中護軍、征南將軍,封為永昌亭侯,再遷為鎮東將軍。
6. 三國演義第一回好句寫不寫賞析
按時間順序排的(附*的,本人認為比較熱門,僅代表個人觀點):*1.“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就不用解釋原因了吧,地球人都知道~2.“周末七國紛爭,并入于秦;及秦滅之后,楚漢紛爭,又并入于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后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隨分為三國.”短短數句就概括了春秋至三國時期的風云變幻.*3.“雌雞化雄”預示世道紛亂,雞犬不寧.現在可用作成語了吧!~4.“霓墮雞化”霓墮,就是指彩虹下落,雞化,就是3所指的雌雞化雄.*5.“朋比為奸”現在用作一伙人在一起謀劃做一些見不得人的事,就像狐朋狗友6.“碧眼童顏”,寫作文時就是描寫人物很好的詞句,言簡意賅.讓我想起了鶴發童顏,不知道是不是由此得來.7.“代天宣化,普世救人”呵呵,古代的語言就是深刻啊!8.“曉夜攻習”、“呼風喚雨”*9.“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張角的起義口號啊!10.“那人不慎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于色”“不甚好讀書”讓我想起了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的不求甚解;“喜怒不形于色”與范仲淹《岳陽樓記》里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都是能克制自己之人啊!11.“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事母至孝”12.“販履織席”,這句,可能是因為三國里提到劉備時說得太多了吧,算是貶低他的人對他的稱謂吧!~13.“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余,遙望之童童如車蓋”中的‘童童\'形容樹木茂盛蔥郁的樣子.14.“慨然長嘆”15.“鬢長二尺,面如重棗,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把關二爺的容貌描繪的栩栩如生,浮現于眼前.‘丹鳳眼,臥蠶眉\'讓我想起了《壞蛋是怎樣煉成的》里面描寫主人公謝文東‘一雙細而狹長的眼睛’指的就是謝文東的丹鳳眼.16.“協力同心”17.“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庶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志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拜把子時,后面的很中用.‘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記得《陳情表》里又過此句.*18.“賊眾我寡,必出奇兵方可取勝”兵法里面的.19.“時人有橋玄者謂操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汝南許紹評價曹操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這是對雄才大略的曹操最好的評價.20.“高壘不戰,怠慢軍心”在敵寡我眾,敵人又頑強抵抗的情況下,深溝高壘不失為拖垮敵人的一個好辦法.但在這里卻又有說辭,這就看怎麼講,我覺著事實勝于雄辯.*21.“白身”就是還沒有得到封賞的人.下面是第一回提到的三首詩,特此奉上!*第一首,贊關張的:英雄落穎在今朝,一試矛兮一試刀.初出便將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標.第二首,贊劉備的:運籌決算又神功,二虎還須遜一龍.初出便能垂偉績,自應分鼎在孤窮.第三首,是在劉關張救了董卓后,董卓知道他們俱是白身傲慢待之,張飛欲入帳殺董卓時的一首詩:人情勢力古猶今,誰識英雄是白身.安得快人如翼德,盡誅世上負心人.-- 紫霞游戲平臺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