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余秋雨的《山居筆記》讀后感,不要太深奧,淺俗易懂,500字左
這些日子突然莫名其妙地覺得心浮氣躁,以至于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一種無所事事的狀態中度過的。百無聊賴之際便隨手翻閱了書桌上一本余秋雨的《山居筆記》,姑且不說是想從書中尋找些許心靈上的慰藉,但至少可以當作是來消遣無聊的一種方式吧!
我想我一直以來都不是那種善于讀書的人吧,總覺得自己既缺乏潛心鑒賞的定性,又沒有那種體味美感的修為。想想以前看書,多半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般的一覽而過,久而久之便留下了近乎囫圇吞棗式的劣根性---棗自然是被吞下肚了,口中卻依舊索然無味。因此,每次要寫諸如讀后感之類的文字時,便難免有些捉襟見肘的窘迫感。
但這次看完《山居筆記》之后,倒是自認為感覺有些奇怪,因為我竟然從那些揮灑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許的味道。確切地說應該是透過字里行間,我找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上的碰撞,或許這就是通常說的所謂心靈上的共鳴吧!
應該說全書沒有詩歌那樣唯美華麗的辭藻,也少了雜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筆鋒,但正是由于這樣一種擯棄了浮華的隨性,給了人一種心靈深處的親切感---自然流露出來的文字往往能帶給人最深刻的印象。作為自述性筆記,初讀起來似乎有些凌亂瑣碎,但通讀全書,卻不難發現作者構思之精妙:那就是從平淡的話題中以小見大,通過質樸的語言風格直指社會現實,從而使得文章中所觸及到的問題與中國當前的現實遙相呼應---輕快中不乏沉重,從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個社會現實的剖面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無形中引發并啟迪人們的深思,從而點明了人類應該回歸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題。
可能我對這些文字的理解很膚淺,而對作者文學心理的解讀也只是停留在很淺薄的層面上,但在某種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靈上的洗禮吧。的確,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里,我們多數人都熱衷于名與利的追逐,醉心于粗淺的感官上的享受,卻忽略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關注去體味的東西。我們每天麻木地跟著緊張的社會節奏而躁動,卻在躁動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失去了自我,我們守住了眼前那些自以為珍貴的美麗,卻始終守不住一顆淡泊的心,直到有一天看到那個面目全非的自己,才猛然感覺到了疲憊……
還是看看作者在面對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時所持的心態吧---即使喧囂聲中夾雜進了我的名字,我的心也只在遠處飄忽,煙雨渺渺。
或許從中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心靈找到一絲的寧靜。當鉛華褪盡,我們帶著蒼茫的心態回首走過的路,能夠很坦然地微笑著告訴自己---我曾經也是那麼充實過的!這其實就是給我們的心靈一個最完滿的交代。
2. 余秋雨《山居筆記》讀后感詳細一點
《山居筆記》是繼《文化苦旅》之后我所讀余秋雨先生的第二部文集.因為真實喜歡所以看,因為炒作的厲害所以急著看,因為它的人文氣息不可不看. 余秋雨先生的這部書從《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這本書是在2003年1月出版的,他在這本新版的自序中說他寫這本書歷時兩年有余(從92年----94年),而且犧牲是相當大的,他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十分純粹地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僅僅十一篇文章卻耗費了兩年多的時間.這,并不是他的寫作效率低,而是那有股堅韌的探求精神,正是他的那種認真態度和永無止境的追求讓人心悅誠服.多年來他通過邊走邊想,有機地將寫作與考察結合在了一起,很…… 。
3. 山居筆記摘抄和感悟,400字就OK
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從出生地出發,越走越遠。
一出生便是自己,由此開始的人生就是要讓自己與種種異己的一切打交道。打交道的結果可能喪失自己,也可能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把自己找回山居筆記讀后感這兩天都在品讀余秋雨的散文,收獲頗豐。
尤其是對中國的文化,人文精神的理解。每每想到那略帶晦澀卻極具穿透力的文字,總能使我心底一顫。
在不經意間,我對人性的理解、對世俗的感悟、對社會的洞察力在不覺間已提高了不知多少鳥瞰的高度。 游戈在那充斥著極深沉的文化底蘊的字里行間。
我不禁凝思掠地、浮想聯翩。于是我悄然離開與其暢游在羅馬假日空寂、穆肅的偉大。
震撼于都江堰超凡脫俗的水波凄厲。徘徊于周莊水鄉靜溢、淡逸的絕塵。
踽踽獨行于這世間的華麗風景,四周排滿各國異地的風情,我好似彳亍在一條條“繁華”的街道,周遭盡是千古名勝的味道,我的思緒也同化在這種超塵的意境里。忽地,耳旁傳來一陣轟鳴,于是靜下心來。
側耳傾聽。呵!竟是一所叫做“寒山寺”的千年故古剎在一個月落風啼的風霜深夜鳴鐘,那鳴響深沉而凄楚,驚醒了客泊停舟中一位名叫張繼的過客。
只見他提起渙散的雙眼,迷離地凝望著不遠處零星閃爍的漁火。他輕拂衣袖,泯月華之光,粹然一聲長嘆:“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時一首名作《楓橋夜泊》的詩文便橫空出世了。
千年的歲月又不知有過多少名流官宦游歷于寒山寺的風華,聽聞過那深沉久遠的鐘鳴。但歷史的年輪壓轆過他們過往的痕跡。
而寒山寺的那個不眠夜,那短短的二十八字四行竟能洞穿千載光陰延伸到了那麼遙遠,它居然鐫刻山河,雕僂人心,永不漫漶。山居筆記》讀后感今天,看了《山居筆記》和《山居筆記(新版)》,其實,除了里面的序,兩本書大致是一樣的!原版的序很長很長……但用余秋雨的話來說:“權當我給你們送一束花草,還帶著點兒根莖上的泥土……”,而新版的序就是很簡略了……不過兩本書看了候,都有許多感觸:感于余先生對歷史文化的獨到見解;感于余先生對現代文化的責任感;更感于他的文章里所散發出的深情、大度的光彩。
(還有感于《山居筆記》到底有多少是正版的,應該說,余秋雨的書……)一座繁華的城都消失的無影無蹤,這不僅會引起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濃厚興趣,而且對普通老百姓也永遠是一個巨大的懸念。一千九百多年前的龐貝古城突然湮沒;更古老、更輝煌的都城—雅典消失的不明不白;柬蒲寨吳哥窟的殞落也是一個千年之謎 …… 時間過濾了一切,我們無法再找回答案。
黑龍江省寧安即清代著名的流放地寧古塔,一圈巨大的城墻墻根讓人無法想象在遙遠的古代在這里屹立過一座什麼樣的都城。現在的它只剩下一道泥土砌成的的基座,但曾經的它可是渤海國百城之首,亞洲最大的城市之一,東北亞地區的重要貿易樞紐!如今的城里保存最完好的只是一口“八寶琉璃井”,它回憶著幾千年來周圍發生的一切,波光一閃,就像是一只看得太多而終于看倦了的冷眼。
都城的西部和北部竟還密密地排列著五座跨江大橋橋墩的遺址。如此繁華的城市、如此繁榮的一派景象,是什麼使它消失地如此徹底?!華夏大地在數千年間出現過多少星羅棋布的城市,能保持長久生命的又有幾座。
比之于山川湖泊、廣漠荒原,城市是非常脆弱的。中國,一個以農興國的文明古國,農民顯然占據了重要地位。
在農民眼中,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而擁有的財富的人則是大抵不義之人,又因為統治者的長期欺壓,農民起義軍一次次攻陷城池,需要把自己直接生產的財富搶回來。城市本身的不健全,加上城里鄉人的“客居”感和遼闊的農村對它的心理對抗,便顯得更沒有自信。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城市匯聚了一切,經濟、政治、軍事、文明、物資,所有的一切。
它是一種無形情緒的集中,一種文化的定形,它的高度文明與繁華激起了他人對它的占有欲。歷史,曾在這塊荒涼的土地上做過一個城市的夢。
夢很快就碎了,醒來一片荒涼。隨著時間的改變一切都在改變 …… 如今的華夏大地上呈現出另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數不盡的新城拔地而起,交通網絡構建迅速,城市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浮華的背后,卻同樣牽系著無數的情仇困苦。我熱愛城市,當然也包含著對它的邪惡的承認。
城市的邪惡是一種經過集中、加溫、發酵,然后又進行了一番裝扮的,它終究控制了全局、籠罩街市,街市間頑強地鋪展著最尋常的生活。商場的黑暗、階級斗爭的激烈、街頭的騙子、犯罪團伙的橫行,我們看的太多太多。
有些時候真想離開城市,回到大自然。拋開這早已看倦的城市,會覺得似乎得到了全然解脫。
熱愛自然,卻不能長久隱居山林。作為一個現代人,渴望生命散發出的蓬勃熱量。
幾步之外就是世俗人性的廣闊綠洲。每天都這麼走,走過邪惡,走向人性,走向人類的擁擠和大熱鬧。
相信大家協起手來,洗去心靈的污點,用一顆顆純潔的心,共同建設我們美好的家園,讓城市的明天更加燦爛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