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余秋雨《山居筆記》簡介
在作者的總體計劃上,這本《山居筆記》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
第一階段的記述是《文化苦旅》,在那本書中,他背負著生命的困惑,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跡和文化現場,然后把自己的驚訝和感動告訴讀者。但是等到走完寫完,發覺還有不少超越具體遺跡的整體性難題需要繼續探訪。
作者將這些問題歸為:對于政治功業和文化情結的互相覬覦和生死與共;對于文化靈魂的流放、毀滅和復蘇;對于商業文明與中華文化的狹路相逢和擦肩而過;對于千年科舉留給社會歷史的功績和留給群體人格的禍害;對于稀有人格在中華文化中斷絕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對于君子和小人這條重要界線的無處不在和難于劃分。隨后,余秋雨便創作了這本《山居筆記》。
2. 余秋雨 山居筆記
山居筆記 《山居筆記》是余秋雨的第二部散文集,寫于《文化苦旅》之后,《霜冷長河》、《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借我一生》等之前。
該書寫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1995年8月在臺灣出版。后因全國各省市的書市上出現了大批盜版本,作者迫于無奈,于1998年9月交由文匯出版社出版了大陸版的《山居筆記》。
主要寫余秋雨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 余秋雨簡介: 余秋雨(1946~),浙江馀姚人,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大陸著名美學家和作家,并曾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的稱號,并擔任多所大學的教授。事實上,要談論余秋雨在中國文化界的地位,真是談何容易。
這位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聞名的中國美學家,有評論家譽之為左手寫散文,不落其淺薄,右手撰述藝術理論,也不失其艱澀難明。 就以其《文化苦旅》為例,當中一篇《沙原隱泉》,僅兩千五百字,純粹寫景和抒情的散文,卻寫得如詩如畫。
此文主要內容是作者在敦湟縣內沙漠地上,獨自一人爬人沙山,然后又下山欣賞一灣清泉的過程和所見所感。文中,余秋雨是如此描繪沙山之美:“光與影以最暢直的線條流瀉著分割,金黃和黛赭都純凈得毫無斑駁,像用一面巨大的篩子篩過了。
日夜的風,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蕩,那是極其款曼平適的波,不含一絲漣紋……”在美學家和作家的筆下,“光”、“影”、“線條”不再是一些只純是理論沒有生命的字詞,而是能感應作者內心深處的字眼。 至于余秋雨的藝術理論著作,亦備受學術界重視和尊崇。
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戲劇理論史稿》,此書是中國大陸首部完整闡釋世界各國自遠古到現代的文化發展和戲劇思想的史論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獲北京全國首屆戲劇理論著作獎,十年后獲北京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而另一本于1985年發表中國大陸首部戲劇美學著作獎,十年后獲北京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而另一本于1985年發表中國大陸首部戲劇美學著作——《戲劇審美心理學》,次年亦榮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其學術可見一二。
《山居筆記·新版自序》 《山居筆記》一書的寫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歷時兩年有余。為了寫作此書,我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不再上班,因此這兩年多的時間十分純粹,幾乎是全身心地投入。
投入那麼多時間才寫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我的寫作是與考察聯在一起的,很多寫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來。記得有一次為了核對海南島某古跡一副對聯上的兩個字,幾度函詢都得不到準確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
這種做法如果以經濟得失來核算簡直荒誕不經,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謂“得失寸心知”。 在總體計劃上,這本書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
第一階段的記述是《文化苦旅》,那本書中的我,背負著生命的困惑,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跡和文化現場,然后把自己的驚訝和感動告訴讀者。但是等到走完寫完,發覺還有不少超越具體遺跡的整體性難題需要繼續探訪,例如—— 對于政治功業和文化情結的互相覬覦和生死與共; 對于文化靈魂的流放、毀滅和復蘇; 對于商業文明與中華文化的狹路相逢和擦肩而過; 對于千年科舉留給社會歷史的功績和留給群體人格的禍害; 對于稀有人格在中華文化中斷絕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 對于君子和小人這條重要界線的無處不在和難于劃分; …… 這些問題如此之大,當然不可能輕易找到答案,我能做的,只是招呼讀者用當代生命去感觸和體驗。
這便構成了《山居筆記》的基本內容。 稍稍年長的讀者應該記得,這些問題在十年前公開談論并不方便。
當時,哪怕是給清朝統治者以更多的正面評價,把民間金融業全面破碎的主要原因歸之于太平天國運動,或者在不設定“唯心主義”的批判前提下充分肯定朱熹,在維系社會管理和文明傳承的意義上稱贊科舉制度,都會引起不少左派批判家的警惕,更不要說打破時限大談“流放”、“小人”、“圍啄”這些很容易讓人產生現代聯想的命題了。為此,我要再一次感謝當時敢于發表這些文章的《收獲》雜志。
至于我本人的勇氣,則來自十年浩劫間對民族苦難的切身感受和反復思考。這種思考,開始于浩劫初期可憐父輩的牢獄骨灰,延續于浩劫中期軍墾農場的漫漫苦役,深化于浩劫后期故鄉山屋的寂寞歲月,又回味于浩劫過后某些黑影的翻云覆雨。
幸好一九七八年嚴冬在北京召開的一次會議改變了中國,我也隨之獲得了生存的尊嚴。既然一切都來自于苦難,我問自己手中的筆:你還有什麼好害怕的呢? 我只擔心災難中的思考因過于憤怒而失之于偏激,便想從考察和閱讀中獲得更廣闊的時空印證。
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到了海外漢學界。那麼多高水平的專家學者早早地流落到海外各有原因,他們畢竟避過了接二連三的政治運動,有充裕的時間投入研究,而研究的方法又引入了國際學術標準,在科學性、宏觀性上遠超乾嘉學派的考據水平。
但在十年前,國內學術界要了解他們的研究成果十分艱難,甚至直到今天,雖有一些專著流傳到大陸,仍然不易見到那些以散篇形式發表于專業雜志間的各項具體研究。海內外研究成果積累。
3. 《山居筆記》內容梗概
《山居筆記內容梗概: 《山居筆記》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間,全身心地用兩年多的時間創作成的,共十一篇文章。
寫作期間,作者辭去了學院的職務,不再上班;同時寫作又與考察聯在一起,很多寫到的地方一去再去。 在作者的總體計劃上,這本《山居筆記》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
第一階段的記述是《文化苦旅》,在那本書中,他背負著生命的困惑,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跡和文化現場,然后把自己的驚訝和感動告訴讀者。但是等到走完寫完,發覺還有不少超越具體遺跡的整體性難題需要繼續探訪。
作者將這些問題歸為:對于政治功業和文化情結的互相覬覦和生死與共;對于文化靈魂的流放、毀滅和復蘇;對于商業文明與中華文化的狹路相逢和擦肩而過;對于千年科舉留給社會歷史的功績和留給群體人格的禍害;對于稀有人格在中華文化中斷絕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對于君子和小人這條重要界線的無處不在和難于劃分 。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縣,現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中國著名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 1966年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
1980年陸續出版了《戲劇理論史稿》《中國戲劇文化史述》《戲劇審美心理學》。1985年成為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
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學術精英。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的榮譽稱號。
2010年起擔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2011年被授予甘肅聯合大學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