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康熙八字批語:八字缺火怎么辦,八字缺火對人的命運有哪些影響?

解夢佬 18 0

  經常有朋友來問我的八字缺火怎么辦,八字缺火要怎么補?其實八字缺火的人不必過于驚慌,因為我認為單純看看八字缺什么是很不正確的,八字算命是以用神與忌神為核心的。

  如果在八字中火為喜用神,那么八字缺火就非常不好了,這時侯我們就要想辦法補火。

  火在方位上代表南方,所以八字缺火時我們學習工作的地方要盡量往南方去;臥室宜在火,床的放置宜南北向,床頭在南為宜。

  火在顏色上代表紅色,所以八字缺火時我們在穿著與家庭裝飾上要以紅色為主。

  在職業選擇上要選擇屬火的職業,屬火的職業有:電子、電腦、電器、通信、化工,熱度性質、火爆性質、光線性質、易燃燒性質、放光、照光、照明、光學、高熱、液熱、易燃燒物。或油類界、化學界等等。使用到火及能源類型的行業。

  另外取名用字以帶火旁的字或者與火相關的字為宜。住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早上打開窗子,能讓陽光照近來。

  日常生活中補火的一些小竅門:不要在早上洗澡,更不要泡澡。頭發向后梳,露出額頭。不要炒股票,因股票屬金水。平時可以在上衣口袋插支紅色的筆,或放紅色手巾,或者用紅紙包著三個紅辣椒放于口袋。少乘坐地鐵。將紅衣服披在椅背上,腳下放一塊紅地毯。早上9點到下午3點火多,要把握時間工作。臥室放電視機。親自入廚炒菜做飯。常飲紅棗茶或番茄汁。家中盡量用漂亮的燈飾,燈泡越多越好。男士可以隨身帶打火機,要用電動剃須刀,而不要用刮刀,領帶選紅色的。

  如果在八字中火為忌神,那么八字缺火就對命主沒有壞的影響了,這時侯我們就不需要補火了而要選擇八字中喜用神為主的五行來補。

  總之八字算命是看八字整體的組合來,不能光看某一五行的缺失與否來確定命運的好壞,所以八字缺火的朋友不用擔心,關鍵是要看你八字的用神是什么。

  經常有朋友來問我的八字缺木怎么辦?其實八字缺木的人不必過于驚慌,因為我認為單純看看八字缺什么是很不正確的,八字算命是以用神與忌神為核心的。

  如果在八字中木為喜用神,那么八字缺木就非常不好了,這時侯我們就要想辦法補木。

  木在方位上代表東方,所以八字缺木時我們學習工作的地方要盡量往東方去;臥室宜在東,床的放置宜東西向,床頭在東為宜。

  木在顏色上代表綠色,所以八字缺木時我們在穿著與家庭裝飾上要以綠色為主,房間里可以養些綠色植物。

  在職業選擇上要選擇屬木的職業,屬木的職業有:植物方面比如銷售花木盆景鮮花,林業,盆景,木材、木器、木制品、家具、裝璜、木成品、造紙、竹界、種植界、花界、樹苗界、青果商、草界、銷售木材類型的(中藥),城市綠化,等等。

  另外取名用字以帶木旁的字或者與木相關的字為宜,家庭裝飾以選擇木質家具為好,首飾也宜木質。

  如果在八字中木為忌神,那么八字缺木就對命主沒有壞的影響了,這時侯我們就不需要補木了而要選擇八字中喜用神為主的五行來補。

  總之八字算命是看八字整體的組合來,不能光看某一五行的缺失與否來確定命運的好壞,所以八字缺木的朋友不用擔心,關鍵是要看你八字的用神是什么。

  五行學說認為,自然界的事物互相聯系,正是這種聯系促進事物的發展變化。五行之間也存在著相生相克的關系。具體如下所述。

  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指五行之間互相資生、互相促進的關系。其規律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隋蕭吉《五行大義論相生》解釋:“木生火者,木性溫暖,火伏其中,鉆灼而出,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熱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潤而生,聚土成山,山必長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陰之氣,潤燥流津,銷金亦為水,所以山石而從潤,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潤而能生,故水生木也。”直觀解釋為:木材燃燒生成火,火燒了木頭成為灰土,土中有金屬礦,銷金可以成為鐵水、銅水,水能灌溉樹木。五行相生亦有取象比類之義,泛指事物運動變化中的互相促進關系。

  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亦稱“五行相勝”。指五行之間互相制約、克勝的關系。其規律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白虎通義五行》云:“五行所以相害(相克)者,天地之性,眾勝寡,故水勝(克)火也;精勝堅,故火勝金;剛勝柔,故金勝木;專勝散,故木勝土;實勝虛,故土勝水也。”《素問.寶命全形論》說:“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康熙八字批語木得土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直觀解釋為:水能撲滅火,火能融化金,金屬制品能伐木,木制的農具能掘土,土又能擋住水。五行相克說早出現于春秋,《佐傳》、《呂氏春秋》等多有載述。《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有“庚午之日'日始有謫,火勝金”、《佐傳.哀公九年》有“水勝火,伐姜則可”等的記載。五行相克體現了事物運動變化中互相制約以求平衡的思想。

  五行相克,亦稱“遇三致克”,指五行相生到三數便產生克。語出《易源》:“五行相生,遇三致克。”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為三個過程,至此,火便回頭克金。其他類推。

  五行互相牽制,相輔相成,使宇宙生命相對平衡和協調。

  五行相生關系中,生的一方為“母”或“父”;被生的一方稱為子。如木生火,則木為母、父,火為子;火生土,則火為母、父,土為子。

  五行相生關系中,某行(我)所滋生的“行”,叫“我生”,即“我生者”。如木生火,木為“我”,火即(我)的“我生”。與此相對,滋生某行(我)的“行”叫“生我”,即“生我者”。如木生火,火為“我”,木即“生我”。

  五行相克關系中,被某行(我)所克制的“行”,叫“我克”,即“我克者”。如木克土,木為“我”,土即木(我)的“我克”。與此相對,克制某行(我)的“行”,

  叫“克我”,即“克我者”。如木克土,土為“我”,木即土(我)的“克我”。“我克”又稱“所克”、“所勝”;“克我”又稱“所不勝”。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生,事物就無法發生和生長;而沒有克,事物無所約束,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協調關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動態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發生與發展。

  水曰潤下的含義:

  “水曰潤下”,水是潤下的功能,是往低處奔流,能夠滋潤萬物,能夠助人。

  接著,《尚書洪范》又作了更多的解釋,說“潤下作咸”是從味道來說的。潤下的味道能夠變成咸的味道。潤下在五行中屬水,水為咸。“潤下”也就是說,水是咸味的。所謂“潤下”,是指水具滋潤寒康熙八字批語涼、性質柔順、流動趨下的特性。進而引申為水有寒涼、滋潤、向下、閉藏、終結等特性。凡具有此類特性的事物和現象,均可屬于水。《說文解字·水部》曰:“水,準也。北方之行,象眾水并流,中有微陽之氣也。”《白虎通義·五行》曰:“水之為言,準也。養物平均,有準則也。”北方寒涼,養物均衡,陰液滋潤之象,均為水之特征。論其五行的“體”(本體、形質)與“性”(屬性、功能),則“水”以寒虛為體,潤下為性(“體”“性”之辨詳見隋·蕭吉《五行大義·辨體性》,以下同)。

  火曰炎上的含義:

  “火曰炎上”,“炎上”往上冒。這里有兩個意思,一個是炎,一個是上,炎就是火熱,上就是向上。“炎上”就是熱情、熱烈、外向,高昂、喜歡往上走,不喜歡往下行。五行是有方位的,在方位上火是上面,水是下面。而在五個方位里,用東、南、西、北來說,上面是南方,下面是北方。如果觀相的時候,人境以后如果坐在位,喜歡果在上面,要是潛意識當中是這樣,說明你這個人的行為舉止、性格也是這樣,那往上的可能就是火。如果說不愿意往上,就愿意往下,居下、柔弱、滋潤萬物、與世無爭的,那可能就是水。所以功能的劃分非常有意思,也特別好。當然橫帝內紛上說人的臟器有心臟、腎臟,心屬火,腎屬水,因為心具有炎上的功能,是火熱的,它像一根棒一樣,可以把血打到全身,有著很強的力量。所以它居位,是皇帝、是君主,統領一切,正所謂心主神明。

  “炎上作苦”,“炎上”就是火,火是苦味。其實苦的味道還有一種功能就是可以去火。比如說這個人上火了,吃一點帶苦的東西。食物里面吃苦瓜,去火非常好,功能非常強。火跟苦是相對應的。

  木曰曲直的含義:

  “木曰曲直”,曲就是彎曲,直就是筆直。這個木的功能既可以彎曲,也可以筆直。準確地說,木的功能是可以把曲的東西變直,比如說,這個人從外形來看是直的、高的、瘦的,這種人往往就是屬木。木有一種功能,因為樹木而正直。木所在的方位居于東方,因為春天先到東方,春天到了樹木就了,所以木是在東邊。從時間康熙八字批語上看,它又是春天。

  “曲直作酸”,“曲直”是木,木曰曲直,所以木屬酸,酸的東西也屬木。

  金曰從革的含義:

  “金曰從革”,跟木相對的是金。從這里可以看出,前面的次序實際上是從功能定位的,上下定位那就是火跟水,左右定位是木跟金。金曰從革,從是隨從,革是改革。意思是說,順應天道進行革新,進行改革。所以金有—個功能就是革命、革新。金屬的東西是鋒利的,堅硬而難以改變,但是它可以讓別的東西改變,因為它太鋒利了,可以去懲罰別人。所以在方位當中,它是在西邊,就是太陽落下的方位。在一年當中它是秋天,秋天樹木落葉,表明季節已經更換改變了。也就是說,它是從夏天而來,夏天屬陽,春天也屬陽,到了秋天、冬天是屬陰。所以秋天屬金,是一種改革、變革的時期。

  “從革作辛”,“從革”就是金,金的東西其中有一種味道叫做辛味,辛就是辣,辛辣。所以“辣”字就是辛字旁,辣的東西是屬金的。

  土爰稼穡的含義:

  這是一左一右,也就是一東一西,其位置就明確了。后一個是土,當然在中間。“土爰稼穡”,前面都說“曰”,這里就說“爰”,爰就是曰,是故意用另外一種說法,越故意說就說明這個東西越重要,所以土為重要,土居中位,調節四行。土的功能是稼穡,鎵就是種莊稼,穡就是收莊稼。也就是說土既可以種莊稼,又可以收莊稼。它居于中位,可以潤澤四方,起了一個潤滑的作用。這就是中醫所講的脾,脾就是土,脾土就起了潤滑的作用。潤就是運動、運輸,可以把東西輸送給別人,同時又可以回收過來,它有雙向作用,一個是送,一個是收。只要是居中,有調控作用的,有雙向性格的,就可能屬于土,是中性。土不占四方,但統領四方;土不占四時,但統領四時。所以中央是重要的。

  “稼穡作甘”,“稼穡”就是土,甘就是甜,甜味是屬土。

  五行相生是在表示正時序的轉化,不是“生”的意思。五行之間的轉化必須是在某一氣旺極之時才能轉化,并不是有了木就生火,有了金就生水。大家知道寅木為少陽之初,也就是正月之氣,正月寒氣猶存之康熙八字批語時,怎么會馬上就進入夏天呢?只不過相對冬天的子丑而言,寅比子丑的陽氣旺了一點,位置上接近午火一點,但離真正的木化火還遠著呢!就因為這樣,才有了寅巳相刑的關系。寅木可以刑巳火,見了午火為什么不刑呢?寅木在什么情況下不生午火,也來滅火?在什么情況下生巳火,不刑巳火?什么情況下是木多火塞?什么時候論木火通明?等等,如果不去深思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就永遠不能掌握術數預測的真機。若連簡單的五行、干支之間的關系都沒有搞明白,又何談預測!如果干支之間的關系與五行同樣,何必畫蛇添足再有干支呢?

  五行之間的關系,是一個永遠打不破的時序循環。而干支的本質是在時間、空間的變化下的單獨氣場,這個氣場并不能與月令的氣場同步。六十甲子涵蓋了相同時間下,所有不同空間內的陰陽氣場。也就是說在一個相同時間下,都是在夏季,全國乃至全球的氣場并不是同步的。為什么?空間不同是氣場不同的根本原因。而空間是萬事萬物存在的必然,只有先確定空間的存在才是預測的前提。空間的不同也就決定了干支作用的實質。如果不能認識到這一點,就不能對干支作用有一個正確的應用。

  總而言之,五行之間的關系,不可以陰陽的關系同論。五行是陰陽二氣的階段變化,也就是說干支的陰陽二氣的某一段,不是陰陽的全部。而干支是五行氣場的階段與空間變化,比五行的階段變化更為細化,所以不要把五行的關系,照搬到干支上,這樣就違背了陰陽變化的本意。

  五行的生克關系,實際是四時循環變化的一種現象,并不是真正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這里的“生”實際是“進”的意思。我們知道四時、寒暖燥濕,是太陽對地球四時的陽光折射而造成的溫度差。那么春與夏就存在溫差,也就是陽太極中的少陽與老陽對立,就是說木不一定生火,木火相生是需要條件的。秋季與冬季存在溫差,也就是陰太極球中的少陰與老陰對立,就是金水相生也存在必要的條件。必須知道所謂的五行相生,不是物質相生,而是氣場的轉化。要掌握木火相生、金水相生的條件,需要掌握氣場順逆與干支康熙八字批語的陰陽屬性。否則,就會時對時錯,錯了也找不到原因。所謂的干支屬性,實際指的就是相同時間不同空間內的流通氣場不同。因此,必須掌握好時間空間的對立影響,只有時空對立思維,才能真正領悟六十甲子的氣場變化,掌握干支屬性。學過世界地理的人應該知道,在地球上有寒帶、熱帶、溫帶之分,地域的不同,決定著相同時間上的氣場不同。那么六十甲子難道不對應世界上與中國內的各個氣場空間嗎?領悟這一點,就會發現,六十甲子之間的關系與五行時序的循環關系是兩回事。

  就時序而言,春天過后是夏天,夏季陽旺極而生陰,就是秋季,秋季過后就是冬季,冬季陰旺極而生陽,就是春天,這是四時五行的循環變化。如果把四時五行的循環變化照搬到干支的作用關系上,就會出現時驗時不驗的情況。為什么呢?因為干支的重復組合,使它們的陰陽氣場屬性發生了質的改變,若再用五行的生克關系去套用,顯然就不適用了。八字中有火,歲運遇到木就生火嗎?肯定不是的。如果這么簡單,就沒有地支之間的刑沖合害了。為什么寅亥合,子卯論刑?為什么寅午戌會火局,而寅巳論刑?等等,這些作用關系都是由它們的陰陽性質決定的。我們在這里轉變一下思維,以少陽木氣、老陽火氣、少陰金氣、老陰水氣四象為太極,再向下劃分,是不是每一種獨立的五行之氣,都具有自己的五行之氣呢?肯定有的,這就是干與支的重復組合而出現了它們自己獨立的五行氣場形式,因為這些必須要由干支的氣與行決定。

  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不去分清五行與干支關系的不同,在預測中的作用關系就會分不清。如果認為不管陰木、陽木,有木就生火;不管陽水、陰水,有水就生木,無條件地把五行時序循環的生克關系照搬到干支中去,必然會出現失誤。先人用生克的形式來表達四時的交替變化,無疑是和后人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實際上在這里畫了一個小圓圈,把我們圈在了里面,使我們永遠不能超越其范圍。

  對于陰陽五行的生克關系,在《黃帝內經》中有其獨到的見解,具體如下:對于陰陽五行的生克關系,應該是近代易學發展的一個誤區。因為我們沒有真正明白古人所說的陰陽五行的生克關系。《黃帝內經》言:物化為生,物極為變。生是變化的一種形式,是對某一點的接近。古人以生表示“進”,以克表示“退”。如果不明白“進退”之機而空談生克,就會屢屢失誤。不了解真相,必然進入誤區。故命書言:進氣不死則為生,退氣不生則為克。

  北方陰極生寒,寒為水。南方陽極生熱,熱為火。東方陽散以泄而生風,風為木。西方陰止以收而生燥,燥為金。中央陰陽交而生溫,溫為土。其相生也所以相維,其相克也所以相制,此之謂有倫。

  以五行代表春夏秋冬的名稱,配合方位,出于天然。北方亥子丑,為冬季。南方巳午未,為夏季。東方寅卯辰,為春季。西方申酉戌,為秋季。春夏之交,木氣未盡,火氣已至,間雜之氣為土。其余夏秋之間,秋冬之間,冬春之間相同。土氣在兩個節氣的中間,而且夏季旺,也就是土居中央的意思。這里必須提醒大家注意,五行出于陰陽,它是陰陽二氣變化的過程。不管在任何情況下,五行都不能違背陰陽的原則。

  《子平真詮》陰陽生克章言:四時之運,相生而生,故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之序,循環迭運,而時行不匱。然而有生必有克,生而不克,則四時亦不成矣。克者,所以節而止之,使之收斂,以為發泄之機。故曰:“天地節而四時成”。

  上文先賢指出,四時配合五行相互轉化以生為進,千百年來易書豈止千本,都在相互轉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大家都把它當作不可改變的五行生克關系,恰恰就是這個五行相生的關系,使千百年來的眾多學易者,進入了總也難以超越的誤區。上文指出:“四時之運,相生而生,……相生之序,循環迭運,而時行不匱”。大家一定要注意這里“相生而生”的用詞,是先人用詞不當,還是另有深意?

  宇宙生命問題是“復雜性”問題,除了線性現象外,還有大量非線性現象,古人企圖用簡單的五行模型來描述生命的復雜性關系和非線性現象。五行的宇宙生命關系網是通過五行之間的生克、乘侮、勝復、制化編織而成的。五行生克反映宇宙生命運行的相互和制約關系,乘侮反映宇宙生命體內部的非平衡關系,勝復則反映這種非平衡狀態下的一種自我復救的關系,亢害承制反映的不僅是兩“行”之間而且是多行之間的生化制化關系,如此則構成一幅環環相連、立體、多維的宇宙生命關系網。值得指出的是,五行模型固然在解說生命、宇宙方面有合理的內涵,然而一切模型都含有非理性的因素。作為古代的一種思維模型,在認識宇宙生命時,往往有很多非理性的、機械的照搬和推想,從而與原型產生一定的距離,因此如何發展或突破這種思維模型就成為中醫如何發展的關鍵所在。

  我認為五行學說這個簡單而有效的模型具有以下特征。

  ,五行模型是思維模型,而不是物質模型。

  “模型”一詞,起源于拉丁文Modulus,原意是樣本、尺度、標準。科學意義上的“模型”是人們按照某種特定的目的而對認識對象所作的一種簡化的描述,用物質或思維的形式對原型進行模擬而形成的特定樣態。模型可分為物質模型與思維模型兩大類。通過模型來揭示原型的形態、特征和本質的方法稱為模型法。

  物質模型是以某種程度、形式相似的模型實體去再現原型,它既可以是人工構造的(如地球儀、船模),也可以是從自然界獲取的(如動物、植物標本)。物質模型是模擬實驗賴以進行的物質手段。

  思維模型不是認識的物質手段而是客體在人們思想中理想化、純化的映象、摹寫。思維模型是人們在頭腦中創造出來的并且運用它在思維中進行邏輯推理、數學演算和“思想實驗”,可分為形象的(唯象的)模型和符號的(標志性的)模型,前者是以理想的或想象的形態去近似地反映客體的一種思想形式,后者是借助于專門的符號、線條等,并按一定的形式組合起來去描述客體的一種形式。

  五行學說是一種典型的思維模型,五行模型是中國傳統思維模型的基本形式,它與陰陽、干支以及卦交、河洛的配合互補,即組成了中國傳統思維模型的代表一象數思維模型。

  第二、五行表示的是關系實在、功能實在,而不是物質實體、形態實體。

  雖然“五行”早指“五材”,是五種物質實體,但當它一旦成為一種思維模型,一旦成為一個重要的哲學范疇,并運用于中醫及中國古代各門學科,它就不再是五種物質,不再是五種有形態結構的實體,而是變成了一種表迖關系、功能的實在。用中國傳統術語說,“五行”巳不再是“器”或“體”,而是“氣”或“象”。

  多數學者都以為“五行”(或“氣”)是物質與功能的合一體,如李約瑟(J.Needham,1900-1995)解釋:用“要素”或“元素”(Element)這種名稱來解說“行”字,我們總會覺得它于義不足。“行”字的來源……就有“運動”的涵義。如陳夢家所說,五“行”是五種強大力量的不停循環的運動,而不是消極無動性的基本(主要的)物質。

  龐樸認為“行”,即取其四通八達的名稱意義,也取其流行、行用、行進的動詞意義;兩者兼而有之,遂由之更出一種全新的世界觀來。

  在當代學術界,總是把陰陽五行說成是五種物質,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的體現。它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在陰陽兩氣的作用推動下滋生、發展和變化,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這五種物質相互滋生、相互制約,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

  有不少學者從系統論研究五行,認為自然界的循環(周期)運動突出表現為空間的五方結構、時間的五季結構、植物的五化循環,這三種循環運動都是在五行模式規范下建構的。五行是一個描述自然循環運動或周期運動、維持動態平衡的多體穩定系統。五行具有普遍的意義,世界上任何一種事物運動的循環周期必然相應地分成五個階段,每一事物內部都必然具有與五行運動相適應的五行結構。五行體現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聯系的樸素系統觀念。五行之間的生克、勝復機制維持五行系統的動態平衡,五行系統中任何兩行之間都存在著相生相克關系,所以是不平衡的,從而處于運動之中,但五行中的每一行既被生又生它、既被克又克它,所以從整體來說是平衡的,這種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五行的“五”是一個奇素數。奇素數基本單位所構成的多體結構是有極性的、左右對稱的穩定系統,因而五行結構是有極性的、多體穩定系統。

  有學者認為五行是一種嚴密的高級邏輯聯系。五行表達了層次極高的邏輯——五值邏輯。五行生克關系表達的是一種事物同與之有關的其他四種事物之間發生的直接聯系。表明五值邏輯是一種三維時空結構。五行以“我”為中心,有:生我者、克我者、我生者、我克者四種關系,可用四面體把這種關系表示出來,在四面體中任何一行都可與其他因行無交叉發生直接聯系而無需中介。

  由五行可以說明河圖洛書數的構成,將五行結構數的四面體各點向三維垂面投影,發現正視圖和側視圖就是河圖洛書。五行四面體結構是一種左旋結構,與它對稱的五行四面體結構是一種右旋結構。從幾何構形看,兩個五行四面體結合在一起即構成一個六面體,六面體的八個頂點(五行八卦)即是兩個四面體的八個頂點,五行四面體是太玄六面體的結構單位,四面體和六面體一樣都是三維時空的結構模型。

  我認為“五行”“五行八卦”從本質上說,只是古人認識宇宙生命的一種思維模型,五行不僅是宇宙生命的構成要素,而且是宇宙生命的分類原則;不僅是宇宙生命的動態功能,而且是宇宙生命運行關系。五行就是“氣”的演化模型,就是時間與空間合一的理論模型。

  當代學者從“老三論”、“新三論”角度研究五行,試圖找出五行的科學性,運用科學術語對五行作新的解釋,這對于現代人和西方人理解五行學說的確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這些詮釋不過是一種語言轉換或翻譯而已,較少或沒有真正揭示五行模型的本質,至于將四面體內五行作數的規定也缺乏合理的依據,且犯了以因代果、循環論證的毛病。

  五行學說到了春秋時期,出現了五行相勝的學說,勝就是克,就是五行相克。也就是說春秋早出現了相克的學說,到戰國時期才出現了相生的學說。先有相克,后有相生。據我考證,在春秋時期有好多書里都出現了五行相勝的學說,一般學術界考證說五行相克是戰國時期才有,而五行相生是到了漢代才開始有。據我考證并非如此,因為早在墨子著述中就有五行的說法,墨子就生于春秋時期。記述春秋時期的有兩部史書,這兩部史書都出自左丘明之手。一本叫《左傳》全名《左氏春秋傳》,另外一本叫《國語》。司馬遷曾經述說,“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左丘是個盲人。這兩部書都是描述春秋時期的事情,左丘明是戰國時期人,他所描述的都是春秋時期的事。這里面就已經有了關于五行相克的記載。

  五行相克學說戰國時期巳經非常完備,之后又出現了五行相生的學說,把五行相生、五行相克的理論趨于完善,這個人就是非常有名的鄒衍。鄒衍是陰陽學的創始人,他一生先學儒術,后改攻陰陽五行學說,他的目的是在尋求經世致用之學。應該說,鄒衍把陰陽和五行結合起來。他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變化同自然界一樣,也是受土、木、金、火、水五種物質元素支配的,歷史上每一王朝的出現都體現了一種必然性。

  再到漢代的時候,陰陽五行被神圣化,這要歸功于董仲舒。董仲舒是西漢時期人生活在漢武帝時代,他曾向漢武帝進言,寫了一本書叫《春秋繁露》。《春秋繁露》里面有二十多章都是說陰陽五行、五行相克、五行相生的。

  為什么叫《春秋繁露》呢?四書五經里后一經是《春秋經據說是孔夫子作的,對此學術界有所爭議。很多人也給《春秋經》作解釋,其中的是《春秋三傳》。“傳”是什么意思?有三部曾給《春秋經》作解釋的著作,個人是左丘明的《左氏春秋傳》,第二個人是公羊高的《公羊傳》,第三個人是谷粱赤的《谷粱傳》。董仲舒寫《春秋繁露》是對《公羊傳》的再一次解釋。《春秋經》記載了一段浩浩蕩蕩的歷史,這段歷史就用六個字“鄭伯克段于鄢”概括,把歷史事件的人物、發生的地點、結果等全部描述出來,精彩簡練。但因為太簡練,所以后人看不懂,于是有好多人給它進行解釋。其中有一個人叫公羊高,公羊之學在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直到清末的時候康有為尚借助公羊學宣揚大一統。公羊學是講大一統的,而董仲舒就屬于公羊學派,他在《春秋繁露》里寫用什么來實現大一統呢?就是用陰陽五行。中國人的思想跟它有很深的關系,社會的大一統、科學的大一統、民俗的大一統就從漢代正式形成了。

  五行學說的發展之路:

  商代“五方”觀念。

  西周出現五行學說。

  春秋時代出現五行相勝學說。

  戰國時代出現五行相生學說、五行與陰陽配合學說。

  漢代陰陽五行神圣化。

  什么是五行?五行學說其實是中國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認識到木、火、土、金、水是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并由此引申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物質相互之間的運動變化生成的,它們之間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約,在不斷的相生相克運動中維持著動態的平衡,這就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據考證,五行在商代甲骨文里面就有萌芽,但還沒完全出現。

  據甲骨文專家考證,在甲骨文中就有“四方”之說,不難看出,商代崇尚的是中央,所以就有五方的觀念,四方加一個中央就是五方。我認為五方的觀念就是中國人在空間問題的覺醒,這樣五行就誕生了。所以我后的結論是,五行來源于古人時空意識的覺醒。有時間,有空間,首先是空間。因為空間比時間更好把握一些。

  我們來看一下五行的“行”字,這個行字就是一個空間。有一次我在大學講課的時候,有一個外國留學生問:“張老師,中國有沒有金字塔我說這個我還沒發現,倒是有一個說法,說山東有一個“少昊陵”,那個形狀像金字塔,但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金宇塔。她說有。我問在哪里。她說在一個紀錄片中看到過,是在地下。經査是安陽“小屯村”的殷墟,在那里有一個叫“倒金宇塔”的古代帝王陵墓。那個陵墓的形狀是一層一層,上面大,下面小,到下面、下的時候,就像亞洲的“亞”字,中間就是一個棺材,這個形狀就像一個倒金字塔。這個“亞”字形的東西是什么呢?專家的考證,這就是四方,再加中間就是五方。

  我們又發現了“鐘鼎文”,鐘鼎文就是金文,甲骨文以后是金文,那上面出現大量這種“亞”字。這是什么意思?這就是中國人崇中的開始,就是崇尚中央。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張光直在南美洲墨西哥瑪雅文明里發現一個雕塑,那個雕塑是一只石獅子,獅子的嘴就是這個形狀。大量的這種東西出現了,在殷墟甲骨文和金文里面大量的“亞”字出現'這就是五行的開始。即有了五方的觀點,而且崇尚“中央”。所以商代是五方觀念出現早的時期,也是在世界文明里五行思想呈現早的時期。商代距今已三千多年,也就是說,在三千多年以前就出現了五行。五行關鍵的地方在中間,所以五行崇尚的是中。我們看“五”字構造非常巧妙,說文解字上解釋“交五也”,就是交叉,交叉當然中間有個點,也就是崇尚中。可見中國人自古就崇尚“中”,所以叫中國。像《論語》里面說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中國是四海之內,其他都是四海之外,這也有崇尚“中”的意思。

  商代以后就是周,西周的時候開始出現五行學說,這是我們考證的結論,當然有許多人不同意,認為要比西周晚。但我們發現在《尚書洪范篇》里講到這么一件事情,周武王伐紂,把商代的后一個王商紂王推翻,建立起周代。建立之后武王不知道怎么治國,他打下了江山但不知道怎么坐江山,他想起一個人,決定向這個人請教,這個人就是商紂王的堂兄箕子。這個箕子特別了不起,他懂得治國之道,所以周武王問他怎么治國,箕子也很樂意幫武王。箕子說治國實際上有九種方法,叫“洪范九疇”。洪就是大,范就是規范、規則,所以叫“洪范九疇”,是九種大的方略,大的規則,其中種就叫五行。即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請注意這個次序,位是水,第二位是火,第三位是木,第四位是金,第五位是土。這個特別重要,這是五行在古典文獻當中早的順序記載。

  五行干支學說是八字命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那么五行干支學說中五行與干支之間有這怎樣的關系呢?下面八字顧問為您詳細介紹下五行與干支之間的內容。

  五行干支學說中五行者,木、火、土、金、水。五行并非五種物質,而是五種氣狀態與性質,即者五氣。《滴天髓》地道言:“坤元合德機緘通,五氣偏全運吉兇”。五氣者木、火、土、金、水之氣也。不用訓詁去考證五行到底是誰提出的,應該意識到五行的出現使我們更能準確地把握認識陰陽的運動狀態。《子平真詮》開篇言:“天地之間,一氣而已,惟有動靜,遂分陰陽。有老少,遂分四相。老者極動極靜之時,是以太陽太陰;少者初動初靜之際,是為少陰少陽。有是四相,而五行具于其中矣。水者太陰也;火者,太陽也;木者,少陽也;金者,少陰也;土者陰陽老少,木、火、金、水沖氣所結也”。我們可以看出五行與四相、四氣相對呼應。四相、四氣、五行雖異名而同質。

  五行干支學說中五行出現后,干支系統的建立,使陰陽五行之氣的運動狀態,在每一個時間與空間上表現更具體。干者,天干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支者地支也,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天干動而不居,表示時間的隨時變化,地支靜而專,則表示空間與時間雙重關系。將干支與陰陽五行之氣相配合,則天干:

  甲、乙為木,性濕,相為春,少陽氣。

  丙、丁為火,性暖,相為夏,太陽氣。

  戊、己為土,性中,相為四孟月,四氣沖結。

  庚、辛為金,性燥,相為秋,少陰氣。

  壬、癸為水,性寒,相為冬,老陰氣。

  其中甲乙丙丁戊為陽,己庚辛壬癸為陰。

  五行干支學說中十二地支:

  寅、卯、辰為木,性濕,相為春,少陽氣。

  巳、午、未為火,性暖,相為夏,太陽氣。

  申、酉、戌為金,性燥,相為冬,少陰氣。

  亥、子、丑為水,性寒,相為冬,老陰氣。

  辰、未、戌、丑四孟之氣為沖結所成,可稱土。

  其中寅、卯、辰、巳、午、未春夏為陽,申、酉、戌、亥、子、丑秋冬為陰。

  通過以上的劃分就可以看出,陰陽二氣與五行干支之氣相乘相配,實為一體,先天之氣與后天之時空均為同化。把五行干支還原到陰陽二氣之中,這樣以陰陽為法則,五行干支為應用,則更能將事物的體用關系表達得完善致美。

  在天地周流于宇宙天體間的能源五行在條件適當時,也會變化其性質應是可以理解的。個人以為,吾人在離開母體,呱呱墜地,新生命誕生的瞬間,接受了天體間所給予的能源,這個出生瞬間所接收的能源就固定下來,暫時把它稱為「能源盤」,也就是我們的八字,或者是紫微斗數的命盤。這個能源盤里的成分,代表了吾人的體質、個性、才能智慧等等。然后隨著時間的變化,地球與太陽在宇宙間的位置跟著改變,理所當然地,接受天體間的能源也隨時不同,這些隨時間而不同一源不斷地對出生時的能源盤給予刺激,或加強,或削弱,甚或破壞其能源盤內之能源組緯結構,能源盤內之能源成分在新來的能源影響下,原來的能源組織自然產生變化,于是吾人之心性、心態、才能智慧、為人處事態度也隨著變化,此乃造就了吾人在行運中之種種遭遇,或成就或失敗或奮進或浪蕩等等。

  中國古代圣賢在長時間的觀察與體會下,認識到這種能源五行的存在,乃把這些能源命名為五行,然后將五行八卦分配于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后來被運用于論命。這些無形能源直到近百年來才被科學家發現〔例如X光、紫外線、紅外線、咖瑪線……等等〉當然上列的X光等等未必就是吾人所稱之五行。但相信將來科家會為我們解開這個謎,解開五行在現實科學里究竟是什么物質。同時科學家將從實際偵測中發現,宇宙間發射到地球之能源,每天每時都在改變,而且其變化的規則與成分卻很巧妙地吻合了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之變化。也許那個時候科學家會回過頭來學習中國陰陽五行哲學。很希望建議科學家不妨現在就來學習,說不定能讓科學家領悟到新境界之觀點,突破現有瓶頸,引導科學到另一嶄新的領域與境界。

  關于五行八卦的變化之所以這么想,舉簡單的例子,中國道敎哲學或五行哲學都到宇宙初只是灰濛濛的一片,沒有星球,更沒有生物,但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后,才凝結成星球,才有生物乃至人類,這個發現直到近些年來才被科學家硏究證實出來,可是為什么中國古代先賢在數千年前就已知道呢?哲學是科學的先驅,哲學所談到的后當能被科學證實出來,已是大家所認知的事實,科學能與哲學交流溝通的話,不是更為理想嚒?

  五行是金、水、木、火、土。五行相生相克關系的:

  五行相生的關系: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剋的關系: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

  談至五行怎么相生相克,一般人總是習慣地説:「金、木、水、火、土」。我教學生的時候,叫他們不要用這個次序去記憶,叫他們改用「金、水、木、火、土」這個次序去記憶。表面看來,一字之差,微不足道,似無改正的必要。其實這個改正很有用。因為五行有生有克,用「金、水、木、火、土」這個次序去記,順則生生不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又生水。但隔位則剋---金剋木,木剋土,上剋水,水克火,火剋金,很容易記。

  有些書,把這種生剋關係,解得太刻板,太過要求形象化,這是沒有必要的。

  説金(刀斧)可以剋木,木可以生火,火可以生土(萬物燃燒之后都化為灰燼塵埃)'都還説得過去,但土生金已經有點勉強了。土裹藏有金屬;而不是「生」金屬,從土里可以把金屬冶鍊出來,而不是土把金屬「生」出來。至于金生水,更難解了,金屬可以加熱而液化,但金不能生水。

  克,也是這樣。金克(伐)木,土克(掩)水,水剋(熄)火,火克(鎔)金,表面看來,都易理解。但木剋土呢?有些書這樣注解:木(種子)生出來的根,無論泥土怎樣堅實,須根都能鉆進(剋入)土裹。又有一些書説,古代(石器時代以前)人們耕田是用樹枝挖開坭土把種子放下去的。就算是這樣吧,但鐵器時代以后,人們都用鐵去犁田,現則一律用

  推土機、拖拉機,那里還那么落后用木去剋土呢?但八字命理并不因此而改為金克土(仍然土生金)。

  從上所述,可見八字用神中的剋,只是標緻著一種矛盾關係。五行只是一種符號,大家可以把它看作ABCDE順生,或XYZ相剋等矛盾。符號一經制訂下來,以后就跟著這個公式去運算,不必再改了。

  金水木火土既然是一種符號,而且被固定了它們之間的生剋關係,以后就不必把火解為一圑火,把金解為金戒指或金牙了。

  從事玄學的研究,頭腦靈活一些,將來會更容易悟出箇中的道理。

  周文王發明了后天八卦,是將八個基本卦相與五行一一對應起來。仔細觀察和分析后天八卦,就能夠清楚地知道八卦與五行之間的對應關系。

  八卦與五行的關系1.代表天的乾卦和代表澤的兌卦分別位于后天八卦的西北方和正西方,因此在秋季處于旺的狀態,對應的五行屬性為金。

  八卦與五行的關系2.代表水的坎卦位于后天八卦的正北方,因此在冬季處于旺的狀態,對應的五行屬性為水。

  八卦與五行的關系3.代表雷的震卦和代表風的巽卦分別位于后天八卦的正東方和東南方,因此在春季處于旺的狀態,對應的五行屬性為木。

  八卦與五行的關系4.代表火的離卦位于后天八卦的正南方,因此在夏季處于旺的狀態,對應的五行屬性為火。

  八卦與五行的關系5.代表地的坤卦和代表山的艮卦分別位于后天八卦的西南方和東北方,因此在四個季月處于旺的狀態,對應的五行屬性為土。

  我們經常說五行相克相生,那么五行相克相生是如何形成的呢?

  根據東南中西北的方向順序,將五行排列為木火上金水。順時針排列的五行屬性之間,依次存在著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相生關系,這就是五行相生的“順次相生”。

  五行屬性之間的相克關系則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其中的木和土中間有一個火,土和水之間有一個金,水和火之間有一個木,火和金之間有一個土。這就叫做五行的“隔一相克”。

  五行相克相生之“順次相生,隔一相克”,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比相生,間相勝”。意思是相鄰的兩個五行之間為相生關系,被一個五行間隔開的兩個五行之間為相克關系。

  五行與人的性情有這怎么的關系呢?五行命理中對于五行與人的性情有這樣的記載:

  以《淵海子平》為形成標志的傳統命理學的標準模塑,有了干支喻象和十神符號兩種不同層面上的分析手段,便從各個方面去探求如何對個人命運作出較系統的描寫了。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里特說:性格決定命運。因此,要探索人的命運,自然要從分析其性格開始。在我們先人的眼里,人的性格或“性情”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跟人本身的先天體質,跟人所處的外界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

  早在先秦時代,人們就注意觀察不同個體具有的內在的差異性。《黃帝內經》曾從體質的角度,運用陰陽五行學說,結合人體膚色、體形、稟性、態度以及對自然外界變化的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同時又聯系不同地域的自然生態環境,歸納出木、火、土、金、水五種不同體質的類型。《靈樞*陰陽二十五人》中有以下大致的分類:

  《靈柩》五行體質分類

  木形,象東方地區的人;膚色:倉色;體形:小頭,長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稟性:有才,勞心,少力,多優,勞于事。時令適應能力:能春夏,不能秋冬。

  火形,象南方地區的人;膚色:赤色;體形:肩寬、銳面(面瘦),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地安,疾心,行搖,肩背肉滿。稟性:有氣,輕財,少信,多慮,見事明,好顏,急心。時令適應能力:難春夏,不能秋冬。

  土形,象中央地區的人;膚色:黃色;體形:畫面,大頭,美肩背,大腹,美股脛,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行安地,舉足淳。稟性:安心,好利人,不喜權勢,善附人也。時令適應能力:能秋冬,不能春夏。

  金形,象西方地區的人;膚色:白色;體形:方面,小頭,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發踵外,骨輕(骨如生在足踵外面,行動輕快);稟性:身淸廉,急性靜桿,善為吏;時令適應能力:能秋冬,不能春夏。

  水形,象北方地區的人;膚色:黑色;體形:面不平,大頭,廉頤(廣頤),小肩,大腹,動手足,發行搖身,下尻長背,延延然;稟性:不敬畏,善欺紿人,戳死;時令適應能力:能秋冬,不能春夏。

  在此基礎上,《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篇中又進一步將每一類型推演為五類,共二十五種體質類型。

  到了兩漢氣稟說盛行后,對人的性格的解說,就跟自然稟氣連在一起了。蕭吉的《五行大義》說:

  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是以稟天地五行之氣而生,為萬物之主,配二儀以為三材。然受氣者,各有多少。受木氣多者,其性勁直而懷仁;受火氣多者,其性猛烈而尚禮;受土氣多者,其性寬和而有信;受金氣多者,其性剛斷而含義;受水氣多者,其性沉穩而多智.五氣湊合,共成其身。氣若清睿,則其人精俊爽如也;昏濁則其人愚頑。

  這里明確指出,五行木、火、土、金、水各氣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特征,而“五氣湊合”是構成個人稟性的基礎。因此,早期命理著作《李虛中命書》,就嘗試從五行及其組合的狀況,對個體性情作出較系統的描寫:

  水得水多,則沉潛伏溺,小巧多權,苗而不秀,聲譽汪洋水得火多,則崇禮貪饕,自恃深慮多憂,猛斷后悔,

  水得木多,則流而不止,執志反柔,臨事汗漫,奢儉失中。

  水得金多,則本末常安,多得資援,好義不實,智大多淫,智勝義負,則性靈強。

  水得土多,則沉靜執塞,內利外鈍,忍妒多恨,信義無決。

  火得火多,則崇禮義泊,明外昏內,自華而儉,既旺即已,不可速達。

  火得木多,則自恃威福,聰明志懦,動思依輔,靜則志明,好辨是非。

  火得金多,則志不自勝,好辯而剛義失中,直而招謗。

  火得土多,則立用沉密,利害敢為,言清行濁,執不通變,

  火得水多,則為德不均,巧而忘禮,多易多難,梳取艱險,計深反害。

  木得木多,則柔懦泛交,曲直自循,多學不實,聰明華潔。

  木得金多,則克制憔悴,剛而無斷,靜思悔動,譽義不常。

  木得土多,則取舍自信,華而不奢,體柔伏剛,言必鑒人,智不自勝。

  木得水多,則漂流不定,言行相違,處吉不寧,趨時委屈。

  木得火多,則馳騁聰明,好學不切,禮繁義亂,明他害己,善惡決發。

  金得金多,則剛直尚勇,見義必為,過不自知,忘仁妤義,思禮好勝。

  金得木多,則辯分曲直,利害兼資,置德懷忿,朋友失義。

  金得火多,則口才辯利,好禮忘義,動止寬厚,中心鄙吝。

  金得水多,則計慮不深,為人無恩,臨事齷齪,或是或非。

  金得土多,則失中有成,口儉心慈,作為暗昧,多處嫌疑。

  土得土多,則重厚藏密,守信容物,或招毀謗,恩害敢為。

  土得金多,則信而好義,剛而多躁,不能持重,庶事無容。

  土得木多,則形勞志大,雜好狂徒,用柔爽信,曲直黨情。

  土得火多,則施義忘親,外明少斷,奢儉失中,好禮口惠。

  土得水多,則貪功好進泛順伏機,志善若昏,愛惡無義。

  誠能以此更分輕重,明作為之性情。消息盈虛,依于禍福,然后為能言以前五行多寡,論性情而復退禍福。

  五行學說采用取類比象和推演絡繹的方法,將宇宙間的所有事物和現象的不間性質、作用和形態與五行的特性進行類比,從而分別歸屬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

  五行學說對事物屬性的歸類推演法則是:以天人相應為指導思想,以五行為中心,以空間結構的五方、時間結構的五季、人體結構的五臟為基本框架,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以及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按其屬性進行歸納。五行學說將凡具有、柔和、條達、舒暢等性質和作用者,統屬于木;具有溫熱、炎上等性質和作用者,統屬于火;具有承載、生化、長養等性質和作用者,統屬于土;具有收斂、肅降、清潔等性質和作用者,統屬于金;具有寒涼、滋潤、甸下等性質和作用者,統屬于水。

  四季與五行相配,春溫、夏熱、秋清、冬寒。寒凝不可居陰極,暑熱不可居陽極五行在四季有生衰變化,以生為吉。

  四季與五行興衰循環的過程:木——東方青帝之神,為仁。仁者生,生者圓。萬物非時不生,觀星非時不驗,因其時令,察其盛衰,則知變化。春令之木漸有長生之象。木與太陽同宮名為向陽花木,必然早占鰲頭。夏令之木根燥葉干,喜水濟。秋令之木氣脈已虛,冬令之木折窮之極。

  四季與五行興衰循環的過程:火——南方赤帝之神,為禮。禮者齊,齊者平。春令之火寒氣未消。火本酷烈,逢木慈仁,以善化惡,以剛制柔。夏令之火逢土有救,能破水李之氣。秋令之火,宜借水以濟其盛,使剛柔變化。冬令之火氣脈已虛,如有一木飛來泄水之氣則健。

  四季與五行興衰循環的過程:土——中央黃帝之神,為信。信者誠蓄誠者直。土居五行之中,有養育之權。春令之土喜火,不宜與水孛交會。復令之土喜水。秋令之土不宜火燥。冬令之土喜木火相助

  四季與五行興衰循環的過程:金——西方白帝之神,為義。義者成,成署方。春令之金不怕火,借火成形,性柔體弱。復令之釜不宜生水。秋令之金喜水,金白水淸。木盛則金鈍而費力,土盛則金埋而少光輝.水盛則體寒,火盛則體掏榕、金盛則太剛而折,五行以中和為責。冬令之金忌水。

  四季與五行興衰循環的過程:水——北方黑帝之神,為智。智者謀,謀者重。水為天地之血脈,能長養萬物。春令之水喜木,復令之水得土為奇。秋令之水忌火克,冬令之水得火為上。

  關于五行學說的起源,一直有很多觀點。的觀點出自《尚書·洪范》,其中認為人們將自然界中具有類似屬性的事物抽象概括,歸入五行,再用五行解釋事物的變化,終發展為—種學說即五行學說。

  關于五行學說的起源另一種觀點認為五行與《易經》的陰陽學說有關。也有觀點認為五行源自河圖、洛書中的天地生成數口訣:“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則對五行學說的起源認為:“東方生風,風生木”;“南方生熱,熱生火”,“中央生濕,濕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方位之氣產生五行。

  術士還強調五行與四季及人的關系,認為春天出生的人,木旺盛,火次旺,水休息,金衰落,土死亡。所謂死亡,并不是說喪身,而是指生命精力處于谷;所謂旺盛,指精力充沛,盛,又稱

  為相。根據這個旺衰觀念,術士認為,每到春天,屬木命的人盛,火命的人旺,水命的人休,金命的人衰,土命的人死。盛、旺、休、衰、死,只是表示事物的一種狀況,是方術的代號。

  五行與四季的關系可以用下圖表示:

  春木旺火相水休金囚土死

  夏火旺土相木休水囚金死

  秋金旺水相土休火囚木死

  冬水旺木相金休土囚火死

  四季土旺金相火休木囚水死

  五行之間的關系有哪些呢?五行之間有生克制化的關系,術士將其運用到命理中:

  五行的關系:生,即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身命宮福田財妻嗣等星是他來生我則去。他生我之星,類似于父母之滋育。

  五行的關系:克,即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身命田妻嗣官福等切忌他來克我。

  五行的關系:制,即制約。金克木得火制,火克金得水制,水克火得土制,土克水得木制,木克土得金制。用另一物間接地制約傷我之人。

  五行的關系:化,即化生。金克木得水化,水克火得木化,木克土得火化,火克金得土化,土克水得金化。化惡歸善,化克為生,有失有得,促成利大于弊。

  五行之間的關系生、克、制、化體現了辯證的思維。

  五行特性是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對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直觀觀察和樸素認識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理性概念。

  五行水的特性:古人稱“水曰潤下”。潤,濕潤;下,向下。水具有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的特性。凡具有這類特性的事物或現象都可歸屬于“水”。

  五行火的特性:古人稱“火曰炎上”。炎,熱也;上,向上。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火代表力童的升華,光輝而熱力的性能。凡具有溫熱、升騰、茂盛性能的事物或現象,均可歸屬于“火”。

  五行木的特性:古人稱“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木具有能屈能伸.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的特性。木代表力量的性能.標示宇宙萬物具有生生不息的功能。凡具有這類特性的事物或現象,都可歸屬于“木”。

  五行金的特性:古人稱“金曰從革”。從,順從;革,變革、改革。金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的特性。凡具有這類性能的事物或現象,均可歸屬于“金”。

  五行土的特性:占人稱“土爰稼檣”。春種曰稼,秋收曰穡,指農作物的播種和收獲。土具有生化、承載、受納的特性,故稱土載四行,為萬物之母。土具生生之義,為世界萬物和人類生存之本。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性能的事物或現象,皆歸屬于“土”。

  “五行”的說法早出現在《尚書·甘誓》和《尚書·洪范》中。

  《尚書·甘誓》率先提出五行的概念:“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

  《尚書·洪范》中則明確了五行的含義,指出:“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運動的方式,既是構成萬物的五種基本元素,又關乎自然的呈現與持續運作。古人認為,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五行所代表的基質是構成世界必不可少的元素。

  五行可以由八卦推演出來,并且相生相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這五種物質互為增長、相互牽制,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中。這些思想都反映出古人對宇宙間五種基質的樸素直觀感應。

  說道“五行相生”,人們印象是比較好的,認為“五行相生”只有好的一面,沒有壞的一面。其實人們這樣的想法是不正確的,有關八字命理的古書籍中對于五行相生有這樣的記載,五行相生也有疾病。下面八字顧問網為您詳細介紹下五行相生也會發生的疾病。

  【原文】

  有相生而生疾者:火木相生,生旺則上盛隔壅,目赤頭風;死絕則傷寒作狂、悶亂疾。火土相生,生旺則齊實;死絕則唇焦紅氣、熱結大便不利。金水相生,生旺則氣滯,死絕則精滑;水木相生,生旺則嘔吐薄虛;死絕則精敗、傷寒店瘧。金土相生,生旺則多虛無肌肉,死絕腸嗚蟲作。

  五行相生之凡水土木相逢于無氣之處,主蠱氣腸脹、吐逆之疾;凡金水火相逢于無氣之地,主痢疾,金主大腸,水火守之,陰陽不和也。

  五行相生之凡水逢土,多主韌宵疾;土多而無水氣趺之,主聾磧疾。蓋腎水不流則韌對,氣不通則為晴也。

  【白話提要】

  上述內容主要講述了五行相生導致疾病的情形。有的時候五行相生也會導致疾病:火木相生,如果兩者都旺盛,火氣上升會導致壅塞,主頭風目赤:兩者都衰竭,主傷寒作狂、心悶煩亂等。火土相生,如果兩者都旺盛,主胃實,兩者都衰竭,主唇干火氣重、便結等。金水相生,如果兩者都旺盛,主氣滯,兩者都衰竭,主遺精。水木相生,如果兩者都旺盛,主胃虛、嘔吐,兩者都衰竭,主敗精,傷寒瘧疾。金土相生,如果兩者都旺盛,主身虛贏瘦;如果都衰竭,主腹鳴蟲生。

  凡是五行相生,水土木相遇在沒有生氣的地方,都主腹脹、反胃等。凡是金水火相遇在沒有生氣的地方,都主痢疾。其中金主大腸之疾,這是因為水火疏泄它,致使陰陽之氣不能處于和諧狀態的緣故吧。

  凡是五行相生之水碰到土,多主反胃。土太多而缺少水氣疏散,主耳聾目疾。大概腎水不流暢就主反胃,腎氣不通暢就主耳疾。

  五行相克不止是地理方位上的,有關八字命理的古書籍中有著這樣的記載,通過生辰八字的五行相克可以推算出人一生易患的疾病。下面八字顧問網為您詳細介紹下人的降生以及五行相克導致的疾病。

  【原文】

  又曰:人之生也,受氣于父,成形于母。五臟和平者無疾,克戰太過不及者主疾。《內經》云: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東方實者,木太過也;西方虛者,金不及也;瀉南方者,火太過也;補北方者,水不及也。是以五行太過不及,皆主疾也。若水升而火降,火降而金清,金清而木平,木平而土不及克,五臟各得中和之氣,疾病何自生馬?《陰陽書》:金剛火強,自刑其方,木落歸本,水流趨東。所以論三刑,刑則殘害,言太過而身疾也。若只取不及為疾,必有一偏之失。

  凡五行有死絕而成疾者:水死絕,多腎氣腰足攻注,滑泄便溺不利之疾;火死絕,主腸氣結塞、驚悸健忘,精神不安之疾;木死絕虛風目澀眩暈,筋急、爪甲枯悴、喜怒顛倒,擇飲擇食之疾;金死絕,主氣虛喘急、咳嗽、皮毛焦燥干嗇、骨節疼痛、涕淚、大腸泄痢、便血之疾;土死絕,主面黃、減食、隔嘍吐逆、肢體怠惰、喜臥嗜睡、多思足慮、耳聾、神濁健忘、少喜動作之疾。五行相克,有相克而成疾者:金火相克,生旺則瘍瘡癱腫,死絕則癆瘵嘔血;土木相克,生旺主疲悶昏眩、風麻、小腸疾痛種,死絕主吐食癥塊,疽癖枳滯之疾,或主中風;金木相克,生旺主肢足骨節不完、眼目之疾,死絕主氣虛精脫、癆疾癱瘓之疾;水土相克,主脾濕泄瀉、中滿疚嗽不利之疾。

  【白話提要】

  上述內容主要講述了人的降生以及五行相克導致的疾病。又說:人降生在這個世界上,一定要先得到父親的精氣,然后在母腹中孕育成人。人的五臟運行相互協調,就不會有疾病;假如克制太過或不及而相互扶抑失當,就會生病。《內經》云: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這里所說的東方實,是指木過于旺盛,西方虛就是金不足;瀉南方就是火柱過于旺盛,補北方就是水不足,而五行太旺或不足都容易致病。假如水上升,火就會下降;火下降,金就能夠清白;金清白,木就能夠平和;木平和而土不及克,這樣一來體內五臟也能夠處于和諧的狀態,疾病又能從哪里滋生呢?《陰陽書》說:金與火都很旺盛的話,一定會相互克煞,就好像葉落歸根,水向東流一樣,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論述三刑的時候,應當明白柱中有刑煞對身體很不利,刑煞太過,必然會生病。如果認為五行只有在不足的情況下才會致病,是非常片面的。五行相克,五行衰竭的時候會生病:水衰竭,大多主腎氣虛弱、腰足痛、滑精、尿頻等病,火衰竭,主腸氣結塞、驚悸健忘、精神不安等病;木衰竭,主頭暈目眩、筋急、爪甲枯悴,喜怒無常、偏食等病;金衰竭,主氣虛喘急,咳嗽、皮膚干燥、毛發枯黃、關節酸痛、涕淚,痢疾、便血;土衰竭,主面色瘺黃、厭食、隔食、體倦乏力、好睡嗜臥,思慮過度、耳聾,神濁健忘、不喜活動等。

  有的時候五行相克也會導致疾病:金火相克,兩者都旺盛的時候,主瘍瘡或下肢癱瘓;都衰竭的時候,主結核嘔血。土木相克,兩者都旺盛的時候,主體倦乏力、頭暈目眩、手足麻木,小腸疼腫等,兩者都衰竭的時候,主吐食癥塊、疽癖積滯,或主中風。金木相克,兩者都旺盛的時候,主四肢有殘缺、眼病等,兩者都衰竭的時候,主腎氣虛弱、脫精、結核、癱瘓等。水土相克,主脾濕瀉泄、痰多咳嗽等。

  以上是五行相克易導致的疾病,如您想了解自己生辰八字中的五行相克,只需找專業人士詳批八字即可。

  人一生總會有這樣或是那樣的疾病,有關八字命理的古書籍中有這樣的記載,通過五行相生克的關系可以推算出一個人易患的疾病。下面八字顧問網為您詳細介紹下五行相生克與疾病的關系。

  【原文】

  五行相生克之甲乙見生逢壬癸,醉鄉而死;丙丁坎育遇庚辛,溝港而亡。水盛木浮,多生泄痢;土重金埋,常病氣高。諸風掉眩,乙木旺而辛金衷;疼疼瘡痗,丁火直而癸水弱;痞塞腫滿,只因己土太過;憤郁病硌,蓋為辛金不及。耳目聰明癸水旺,寒祁拘縮腎經虛。

  五行相生克之甲乙能傷戊己,無救而缺唇;丙丁善克庚辛,少制而喑啞。火中有土,項生樣瘍之災;水中有土,腹患蠱腫之病。用神受制而被刑,亡于棒杖;上下逢鬼而無救,死作懸梁。四柱重沖多兇而他鄉喪體,五行表敗不足而瘟疫亡身。水敗腰貌,莫用軒岐之法;金刑龜背,安施盧扁之方。庚辛氣秀,西方見木而亡于兵刃;甲乙敗絕,坤南無水,而骨肉飛颮;辛已、丙申遇刑,臂虛而人生六指;己卯、戊寅逢敵,胃弱而常病瘡疽;乙未、甲午逢金,人多鱉頭;癸卯、己丑相刑,病生腰膝;甲申、乙酉,幼年多病肝經;辛卯、庚寅,晚年勞傷筋骨。丙火上炎,丈夫每忌于身心;丁火下濕,女人虛癆而血產。日時衷敗,大患難瘳;干支刑害,小疾不療。氣相得而安和,氣相逆而災殄。病癥不離于六脈,死生難越乎五行,細究興衰,萬不失一。

  《古歌》曰:戊己生時氣不全,月時兩處見傷官;必當頭面有虧損,膿血之瘡苦少年。又曰:丙丁日干五行衰,七煞加臨三合來,升合日求衣食缺,耳聾殘疾面塵埃。又:壬癸重重疊迭排,時辰設若見天財;縱然頭面無癍癩,定主其人眼目災。又:丙丁火旺疾難防,四柱休囚辰已方。木火相生來此地,啞中風疾暗中亡。

  【白話提要】

  上述內容主要介紹了五行生克與疾病的關系。出生在甲日或乙日,年月時干是壬癸,主酗酒而亡;出生于丙日或丁日,年月時干是庚辛,溺水而死。柱中水多了就會使木飄浮,大多主痢疾;土氣太重而金埋土中,通常會胸滿氣喘,諸風掉眩,是因為乙木太旺又碰上辛金太弱,皮膚疼癢、瘡瘍,是因為丁火太旺,癸水衰弱;痞塞肺滿,是因為己土過盛;心中憤懣、抑郁憔悴,多是因為辛金微弱,耳聰目明多是因為癸水轉旺,而寒邪拘縮則是腎虛所致。甲乙木可以克傷戊己土,假如沒有補救,會出現缺唇,丙丁火能克制庚辛金,假如不能得到應有的控制,就會變成啞巴。火里藏土,主淋巴結核;水里藏土,則易腹脹生蟲。如果命中用神受到克制,就會犯法受刑,死于棒杖之下;四柱偏官沒有制伏,卻又沒有相應的救助,就會懸梁而死。四柱中相沖多,同時兇煞又多,死于他鄉,五行呈現衰畋或不足的狀態,則死于瘟疫。水衰敗容易得佝僂病,即便用黃帝、伯岐的醫術也難以治愈,金受刑傷,同樣也會得佝僂病,即便使用扁鵲的醫術又有什么用呢?庚辛金旺盛,而行西方運時如果遇到木,就會死于械斗,甲乙木衰竭,而行南方運時如果沒有水來扶助,就容易尸首分離。辛巳日生,他柱有丙申且有刑沖,主臂力弱而手生六指;己卯日生,他柱有戊寅且遇刑克,主胃氣虛弱,常有瘡疽的苦楚;乙未日生,他柱有甲午且逢金,主人多鱉頭,癸卯日生,他柱有己丑而且遇刑克,容易患有腰膝之疾;甲申日生,他柱是乙酉,少年時多患肝病》辛卯日生,他柱為庚寅,晚年會因為過于勞累而導致筋骨受傷。丙火上炎,對男人來說,常有身心的憂慮,丁火下濕,對于女人來說,容易得虛癆或生產時流血較多。日時柱衰敗,容易有不治之癥,四柱干支刑害,經常會有難治的小病。五行扶抑行當,身體就能夠安康,氣運悖逆則相克,必有病痛之苦。總之,明辨病癥,離不開對六脈的觀察;定生死,難以脫離五行的生克制化。仔細研究五行的盛衰,然后斷定人的疾病生死,這是萬無一失的辦法。

  中醫五行是指五行在中醫領域的應用,我國古代根據人體五臟的五行屬性,找出人體的疾病,并且相當準確,因而中醫五行便流傳至今。那么中醫五行是怎么輪治身體疾病的呢?下面八字顧問網為您詳細介紹下中醫五行,知五行論疾病的具體內容。

  【原文】

  中醫五行,夫疾病皆因五行不和,即人身五臟不和也。蓋五行通于五臟,六腑通于九竅,凡十干受病屬六腑,十二支受病屬五臟。丙丁已午火局南離,主病在上;壬癸亥子水局北坎,主病在下;甲乙寅卯屬宸,主病在左;庚辛申酉屬兌,主病在右;戊己辰戌丑未屬坤艮,主病在脾胃及中脘。諸風暈掉、眼光日昏,血不調暢、早年落發、筋青爪枯,屬肝家甲乙寅卯木受虧主病故也;諸痛膿血瘡疥、舌苦喑啞者,屬心家丙丁已午火受虧,主病故也;浮腫、腳氣、黃腫、口臭、翻胃、脾寒膈熱者,屬脾家戊己辰戌丑未土受虧,主病故也;鼻塞酒齄、語蹇氣結、咳嗷喊者,屬肺家庚辛申酉受虧,主病故也;白濁、白帶、霍亂、瀉痢、疝氣小腸,屬腎家壬癸亥子受虧,主病故也。

  【白話提要】

  上述內容主要介紹了中醫五行之身體疾病產生的原因:是五行扶抑不當導致的。疾病的產生都是五行不和導致的,也就是人體內五臟之間不和諧所引起。大體來說,五行與五臟相互對應,六腑與九竅相互對應。凡六腑生病,病源都在十干:五臟腑生病,病源都在十二支。

  中醫五行,干支丙丁巳午屬火,在南方離卦的位置,主上身的疾病;干支壬癸亥子屬水,在北方坎卦的位置,主下身的疾病;干支甲乙寅卯屬木,在震卦的位置,主身體左部的疾病;干支庚辛申酉屬金,在兌卦的位置,主身體右部的疾病;干支戊己辰戍丑未屬土,在坤卦艮卦的位置,主疾病出現在脾胃及中脘。諸如風暈掉眩,視物昏花、血行不暢、早年脫發、筋青爪枯,是由于屬肝的甲乙寅卯木受損傷所致,諸如膿血瘡疥、舌頭苦澀、聲音喑啞等,是由于屬心系的丙丁巳午火受損傷所致;浮腫、腳氣、黃腫、口臭、翻胃、脾寒膈熱等,則是由于屬脾類的戊己辰戌丑未土虧損所致;酒赭鼻、語蹇氣結、咳嗽等,是由于屬肺類的庚辛申酉受損傷所致;白濁、白帶、霍亂、痢疾、小腸疝氣等,是由于屬腎類的壬癸亥子受損傷所致。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吸取了戰國以來的陰陽五行思想,建構了一個龐大的宇宙圖式,用以說明他所認識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秩序及其變化規律。在董仲舒的哲學體系中,天是范疇。天既是整個宇宙,又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主宰者。因此,他的宇宙圖式是以天為主,以地、人、陰陽五行為構件構建起來的大廈。具體說來,宇宙是一個有機的結構,天和地是這個結構的輪廓;五行是這個結構的間架;陰陽是運行于這個間架中的兩種勢力。從空間方面看,木居東方,火居南方,金居西方,水居北方,土居中央。這五種勢力,好像是天柱地維,支持著整個宇宙。從時間方面看,五行中的四行,各主一年四時中的一時之氣:木主春氣,火主夏氣,秋主金氣,水主冬氣。這里也出現了行有五而時僅四的問題。董仲舒解釋說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時之事。故五行而四時者,土兼之也:這是說,土就是地,本來是配天的,所以它不限于某一行,而兼主四時。這樣,四時、四方與陰陽五行扭結為一體,表現出宇宙系統的秩序性和穩定性。

  《春秋繁露》進一步用陰陽五行來揭示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次序。在董仲舒看來,事物的發展取決于陰陽的消長,而陰陽消長的原因又在于五行的運轉。他說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為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間相勝也。”這里,官指官能,即功能。五行的運行就是五種功能,其方式是廣比相生而間相勝”。為什么這么說?因為五行按其次序為:木、火、土、金、水。它們遞次相生,因此“比相生”。而五行相克的情況為:金克木,中間隔水;水克火,中間隔木;木克土,中間隔火;火克金,中間隔土;土克水,中間隔金。所以就是“間相勝”了。顯然,五行既是運行方式,又具有生殺功能。正因為五行的相生和相克,自然界才有四時的代謝。

  然而,董仲舒并沒有到此停步,他認為五行關系就是社會倫理的關系。為了為封建的君父尊位以及整個封建等級制度尋到理論依據,董仲舒進一步提出了陽尊陰卑說。他說陽始出,物亦始出;陽方盛,物亦方盛;陽初衰,物亦初衰。物隨陽而出入,數隨陽而終始。”由此就突出丫陽的主導地位,所謂“天數右陽不右陰”,“貴陽而賤陰”。于是,“陽者,君父是也;故人主南面,以陽為位也“丈夫雖賤,皆為陽;婦人雖貴,皆為陰。”如此,封建的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就是天經地義的了。顯然,董仲舒大量地汲取了陰陽五行家的學說,以構建儒家正統思想的大框架。可以說,陰陽五行家給董仲舒提供了素材,而董仲舒反過來改造和完善了陰陽五行說。當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采取罷黜再家、獨尊儒術的國策時,儒家學說終于爭到了它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這標志肴統一的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形成,而融合了陰陽五行說的新儒家思想體系,從此彩響了中國人民的思想達兩千年之久。

  《呂氏春秋》以自然四時序列來規范世界,而西漢初年的《淮南子》中的《天文訓》,則以方位(空間)作為世界的框架,以天地相應、天人相應為主要的聯系方式。這個宇宙圖式包括了天有九野(由八方和中央這九個方位的天組成整個圓天)五星八風(五星即后來用五行命名的木星、火星、土星、金星和水星;八方指八方的風)、二十八宿、五宮六府等,而跟五行中木火金水對應的春夏秋冬系列都配置到四方中去了,與土對應的“季夏”則置于中央。這個宇宙圖式比《呂氏春秋》十二紀系統顯得更為精致復雜。尤其是關于宇宙的生成演化,《淮南子》憑借當時有限的自然科學知識,發揮了極高的想象力和推斷力,作出了比較完整的闡述。

  《淮南子天文訓》說:

  天地未形,馮馮翼翼,洞洞渴瀑,故曰太昭。道始于虛廓,虛廓生宇宙,宇宙生元氣,元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清妙之合專易,重濁之凝竭難,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襲精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時之散精為萬物。積陽之熱氣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積陰之寒氣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日月之淫為精者為星辰。

  關于陰陽五行八卦中,這是說,宇宙開始之前,只是混混沌沌的狀態,叫做太始(太昭),即初的開始。然后經歷了虛廓(道)、宇宙、元氣幾個階段,其共同點是無形無象。元氣是重要的過渡階段,它開始向清陽和重濁兩個方向分化,后形成天地。可知天地生于氣。天地間的陰陽之氣,其精華集中表現為四時,散開則形成萬物。而天象等自然現象的產生,都是陰陽氣化的結果。

  顯然,在《淮南子》中,對宇宙生成的構想是建立在氣一元論和陰陽說的辯證結合基礎上的。這里的氣是沒有意識和目的的;氣具有自己的物質性能,比如陽氣的質量是清陽,陰氣的質量是重濁;氣的運行和變化,是按照本身所具有的物性而進行的,比如陰陽的重量不同,因而有飛揚和下降、發散和凝聚等不同的物理性能;萬物的形成和差別,是陰陽二氣的物理性能機械地相互作用的結果,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也是如此。這都是唯物的解釋。《淮南子》關于宇宙演化的間架,成了以后中國封建時代宇宙論的傳統格式;它也給東漢王充的自然元氣一元論奠定了基礎。

  一般認為,以陰陽五行八卦說為基礎的宇宙圖式到了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可謂集大成了。

  顯然,秦漢之際,陰陽五行說已日臻完善。陰陽五行屬性在本質上是一種關于事物之間普遍聯系的學說。陰陽著重于事物部具有相反屬性的兩個方面的對立和統一,由此揭示事物發生和變化的原因。五行則側重于亊物的分類及其屬性的關系系統,有利于揭示事物內部結構和相互關系。

  有了陰陽五行這樣的思維模式和理論工具,在當時海內大一統的政治需要和天人合一的社會思潮影響下,學者們紛紛去構建自己龐大的統一的宇宙圖式。

  陰陽五行屬性,比起齊國稷下學派的《管子》的自然界體系來說,戰國末的《呂氏春秋》中的《十二紀》已蔚為大觀。它根據人法天的思想,以陰陽五行為基礎,為自然變化和社會活動編制了一個無所不包的龐大體系。這個體系就是以四時十二紀(時間)為框架的宇宙圖式。其中涉及天、地、人三方面十多項事物,包括農事(生產活動)祭祀(宗教活動)和政令(政治活動)。作者認為它們彼此關聯,相互配合,皆以陰陽的消長、季節的變換而相應地發生變化。因此,首先把五行跟四時配合起來。在作者看來,季節的變化是照著五行相生的次序進行的。這里出現了個矛盾,季節只有四時,不成其為五。怎么辦?作者便將五行中的土安排在季夏之末,“其位中央”,“其數五”。土雖不占一個整月,卻處于了五行的中心地位。

  要尋找陰陽五行八卦的起源,先從《周易》或陰陽五行八卦的探究路線談起。

  原始的陰陽說,歷來認為是起源于古老的《周易》八卦。八卦是指以下八個基本卦:卦名:乾坤震巽坎離艮兌。

  顯然,八卦中的卦,是由兩個基本的符號陰爻和陽爻所組成,其實,原始的八卦與陰陽并不關聯。因為原始的易卦不是一開頭就具有這樣的形式的。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五行代表了世界萬物的抽象歸類。

  事情是這樣的:早在北宋重和元年,在湖北孝感出土的六件銅器中,有一件稱為中方鼎的銘文,末尾有兩個“奇字”,一直無人譯識。近數十年來,這類“奇字”在河南安陽殷墟、西安張家坡、周原鳳雛村等處的野外考古中屢被發現。這些奇字讓古文字學的權威們著實傷透好腦筋。1956年,在奇字的釋讀上終于出現了線轉機。當時年輕的學者李學勤提出,這種奇字是“紀數的辭”,即它們是一

  些數字的組合。“這種紀數的辭和殷代(一般的)卜辭顯然不同,而使我們想到《周易》的九、六。”在《周易》中,陽爻稱為九,陰交稱為六。然而,這個重要的見解,卻默默無聞地沉睡了二十年。直到1978年,才由張政烺重新提出了奇字和卦畫的關系。據張先生推斷,這些奇字都是當時人們用來占筮的筮數一占筮符號(卦畫)因此,周初的易卦是數圖形卦或數字卦,也就是說,它是由古人在占筮過程中得到的帶有神秘意蘊的數字構成。這是易學研究中的一個重大突破。從出土的數字卦的實物來看,“一”和“六”出現次數多,而一和六分屬奇數和偶數。一和六進—步演化后,便成了后來的陽爻和陰爻了。代表偶數六的奇字,其書寫符號是八,經垂直截斷展平,成為陰爻符號“-,代表奇數一的奇字,其書寫上就跟陽爻符號“一”,相―致。由此推斷陰陽二爻是來自較古的數圖形卦的符號六與一。而一是后來出現的九的早期形態。

  “陰陽”二字,起源甚早。它們是由舎昜二字孳乳出來的,其字義都跟日光有關,即陽為日光灑射;陰為日光灑射之否定。大概到了西周末年,陰陽開始被想象為“氣”,跟“風雨晦明”-起,被認為天之“六氣”。胃-切自然現象的正常與否,常陰陽中去尋求解釋。例如,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發生了地震:

  伯陽父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顯然,伯陽父認為,陰陽之氣是有其正常的秩序的,今陽氣失所,伏在下面受陰氣的壓迫而不能蒸升,于是出現了涇、渭、洛三川的大地震。這里,陰陽代表了兩種巨大的自然力。它們之間的對抗性主要表現在:陰氣之性沉滯;陽氣之性升越。在正常情況下,“氣無滯陰,亦無散陽”,在異常情況下,二者變得對抗起來,自然界的災異也就出現了。

  陰陽真正步人哲學的殿堂,是由戰國初期的道家學派促成的。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老子》是這樣描寫萬物發生的過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在老子看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道所生出的“一”,是未分陰陽的混沌世界。“二”便是天地,便是陰陽。“二生三”,是指天地交合,陰陽二氣相互激蕩而生成沖氣,即和氣。“三生萬物”,就是和氣通過不同的途徑形成了天下萬物。故萬物有陰陽,萬物都是陰陽之和。陰陽成了一種抽象的原動力,一種使萬物得以成為物又分而為萬的根源。

  老子之后,出現了用陰陽來解釋和發揮《周易》古經的《易傳》。前一章中巳經提到,傳的出現是對古經的闡發和升華。由此,陰陽說成了《周易》的核心思想,故莊子說《易》以道陰陽。”

  但是,如前文所述,這個陰陽說并不是原始卦畫中就有的。這正是上世紀初讓梁啟超感到驚訝的地方。他說奇者,《易經》一書,莊子所謂‘《易》以道陰陽'者,卦辭、爻辭中僅有此‘中孚九二'之一條單舉一個陰字。”這話不錯,在《周易》古經中沒有出現過一個“陽”字;“陰,,字也僅出現過一次,即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而這個“陰”,只是指“樹陰”。足見陰陽和《周易》本來就是兩個不同的系統。

  如果說《周易》古經中原就存在著一種顯著的思想,那倒是尚“中”的思想。《周易》起源于地處古老中國西方的周人部落。贊譽“中”的思想正是周人的傳統觀念。這在《逸周書‘武順》中就有表述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東流;人道尚中,耳目役心。”或許正是這種尚中的思想,使晚年的孔子對《周易》愛不釋手,到了“韋編三絕”的地步。這種尚中的思想在儒家學說中得到了繼承和發揚。因此,當《易傳》的作者開始用陰陽來解說八卦時,可以說,標志著古老中國具有尚中傳統的西方周人文化,跟孕育了陰陽說的南方荊楚文化的融合。

  五行木、火、土、金、水密不可分,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存在著相生與相克的關系。“人分五臟,和于五行”,五臟具有與木、火、金、土、水五行相似的屬性,具體說來就是,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同時,五行之間相生與相克的關系在五臟中也有所體現。

  五行屬性與人體五臟在五行的相生關系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肺的清肅以助腎水的下行)、水生木,與之相應的,肝木可濟心,心熱可養脾,脾土可養肺,肺金助腎水,腎水滋肝木。

  在五行屬相的相克關系中,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所以,在五臟的關系中,肝木克脾土,脾土克腎水,腎水克心火,心火克肺金,肺金克肝木。

  中國傳統命理學,陰陽五行八卦算命學說通過追溯八卦、陰陽、五行的歷史形成,探討了兩種認識和描寫世界的路線:周易思維模式和陰陽五行思維模式。秦漢學人對宇宙圖式的建構,體現了“人與天地相參”,的天人合一的觀念。

  陰陽五行八卦算命學說原先用于標記時間的干支符號系統,因為蘊涵了陰陽五行信息,具有了刻畫宇宙間在時間序列上“氣”的變化的功能。同時,它又映射著古代中華的自然生態模式。于是,傳統命理學選擇了跟陰陽五行模式相聯系的干支符號模型作為分析和描寫的工具。

  中國傳統命理學發展的歷史分期:傳統命理學發端于東漢末年。自東漢末年至明代中葉是傳統命理學的形成時期。這個時期分為三個階段:孕育時期,古法時期和今法時期。明代《三命通會》標志了這一形成時期的終結。自明代中葉至辛亥革命,是傳統命理學的深化時期。辛亥革命以后,進入了現代研究的轉型時期。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有關八字命理的古書籍中記載,算八字,八字五行不相互摻雜,如果做官,其官必然顯達。

  【原文】

  《經》云:五行不相雜,為官必顯達。此格以生日為主,時支分野,月為根苗,年為本身。各侵祿馬之地,不相刑害。如辛丑、辛丑、癸已、丁已,癸日為主。天干金水相生,地支二丑、二已皆金分野,癸日官旺,身旺不相刑制,為貴。

  【白話提要】

  五行不相互摻雜,做官就必然顯達。這一命格以出生日為主,時支分野,月作根苗,年為本身,各侵祿馬之地,不相刑害。例如一命八字為辛丑、辛丑、癸巳、丁巳,癸日為主。天干是金水相生,而地支二丑、二巳都是金分野,癸日又官旺,身旺不相刑制,是顯貴的命。

  五行相生相克中,火克什么?其原理是什么呢?我們都知道火克金,也就是五行中的火可以克制五行中的金,那么五行中的火克金的原理是什么呢?

  《白虎通義五行》云:五行所以相害(相克)者,天地之性,眾勝寡,故水勝火也,精勝堅,故火勝金(即火克金);剛勝柔,故金勝木;專勝散,故木勝土;實勝虛,故土勝水也。《素問寶命全形論》說: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木得土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直觀解釋為什么火克金呢?火能融化金,金屬制品能伐木,故金克木也。

  五行之間相生相克是緊密而不可分的,火生什么呢?前文已有說明,火生土。火的特性是溫熱、升騰、明亮,金的特性是清潔、清肅、收斂,火和金兩種特性完全不同,有著對立的方面,所以火克金。

  人體五臟之間的相克:肺(金)的清肅下降,可肝(木)陽的上亢,即金克木;心(火)的陽熱,即可以制約肺(金)的清肅太過,即火克金。

  生辰八字算命中火生什么?五行火生什么呢?其原理理論依據又是什么呢?我們都知道:火生土,火生土者,火熱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直接理解為:木材燃燒生成火,火燒了木頭成了灰土,所以是木生火,火生土。

  “火曰炎上”,“炎上”的意思是往上冒。這里有兩個意思,一個是炎,一個是上,火就是火熱,上就是向上。所以火的特性為“炎上”就是熱情、熱烈、外向,高昂、喜歡往上走,不喜歡往下行。但火亦有其歸處,后塵歸塵,土歸土。

  五臟之間的相生: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濟心;心生脾氣是火生土,如心之陽氣可以問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

  什么是五行相生相克?五生相生相克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八字五行相生相克的應用。再具體到此節“君賴臣生理微”,其中“君賴臣生”正是反局的一種情況。君臣指代的就是五行的相生相克。其中君臣的關系就是君克臣,比如一個命局中日主是甲木,木克土,甲木克戊土,那么甲木就是君,戊土就是臣,而按照六親的說法,我克者妻財,作為臣的戊土也是財星。所以“君賴臣生”的意思是命局中因為出現了財星,日主才有了生機。根據五行常理,印綬生日主,顯然在此處并不適用,所以“君賴臣生”是反局。其具體情況就是命局中印綬太過旺盛,雖然印綬生日主,但是此時日主卻被得沒有一點生機,所以需要出現財星,財星克印綬,給日主一線生機。比如命局中還是日主甲木為君,財星戊土為臣,水生木,印綬癸水過于旺盛,命局中水勢泛濫,水多木漂,日主甲木漂浮不定,氣勢虛弱,全無生機,但是幸有財星戊土,克制癸水,有土治水,木不再漂,反而因為有土可以扎根,恢復了生機,這就是“君賴臣生”。需要注意的是,作為臣的財星必須有根,徐樂吾也在《滴天髓補注》中強調了這一點,“印雖旺而財星有氣,可以用財破印,所謂財星有氣者,才有食傷之生。而合于日主之需要也”。

  什么是六親生克?六親生克的關系是怎樣的呢?我們知道五行之間存在相生相克,但是五行的相生相克有常理,也有變理。所以和《順局》中五行相生的常理相反,《反局》遵循的則是五行逆向相生的變理。所以在反局中,不僅五行的相生相克發生了逆轉,命局中喜神、用神的使用規則也發生了逆轉,比如命局中印綬太過旺盛,雖然印綬生日主,但是此時印綬卻對命局大有壞處,所以需要以財星為用神,克破印綬;還有如果命局中官星七殺過干旺盛,里然官星七殺為日主所用,但是此時官星七殺牢牢克制住日主,所以需要以食神傷官為用神,克制住官星七殺;命局中財星太過旺盛,雖然財星養日主,但是此時財星生助官星七殺克傷日主,以及其他類似的情況。以上說到的幾種情況,都屬于命局中的某一個六親過于旺盛,以至超過日主所能承受的極限,日主承受不住,自然就不是好事。

  一旦命局中出現官星過于旺盛、或者財星過于旺盛、或者印綬過干旺盛的情況,選取用神合理地推演就成了重點。由此可見,不管是順局還是反局,日主的喜忌以及用神的選取都是關鍵。六親生克是一種說法,即八字十神學,如財克印,食傷克官殺,官殺克比劫,比劫克正偏財,正偏財克正偏印等。

  五行相生相克中,木克什么?其原理是什么呢?我們都知道木克土,也就是五行中的木可以生五行中的土,那么五行中木克土的原理是什么呢?

  要了解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我們應該先了解“克”的概念,五行中的克就是戰勝,攻下:攻克。克復。制伏:克服。克制。克己奉公。以柔克剛。戰勝,勝利的特性,比如領導管束我。

  那么五行中所說的木克土怎么理解呢?從自然社會環境上來看,樹木生長在土壤里,樹木的生長吸收土壤中的養分,土畏木克,無木克土則是廢土。

  五行相克反常之理:木能克土,然土旺木弱不能克;土,則木克犯土之旺,宜金泄土旺勢;木,則土旺反能折木,宜木比助。

  相克含制約,支配,損傷之意,被克的一方受制于克方。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制度及各種規范的制約中,生活在權力的制約中,同時每個人都擁有自己能夠支配的事與物。所以克與被克,構成了人的各種社會關系。

  冷固之水。水冷固,因冬月無火,水冷金寒而不生;水能生木,然水不能生無根之木。木無根,因金壞其根,則不受水生;木能生火,然木無炎之火,火無炎,因火虛遭水傷,則不受木生;火能生土,然火不生燥裂之土。土燥裂,因夏土無水,火旺土燥而不生。

  木克什么?五行中木克什么?怎么理解呢?從自然社會環境上來看,樹木生長吸收土壤中的養份。使得土壤稀薄。即是一種克的表現。然而這樣的理解太過于片面,中國五行學說是一種哲學思想,是一種類像的延申。木所代表的是一種生氣,一種氣機條直的特性,比如春天萬物開始復蘇,生機勃勃。而五行中的土代表著一種內斂、厚重、奉獻等,所以生機戰勝內斂、木克土也。

  五行相生相克中,木生什么?其原理是什么呢?我們都知道木生火,也就是五行中的木可以生五行中的火,那么五行中木生火的原理是什么呢?

  要了解五行生相的原理,我們應該先了解“生”的概念,生就是相互資生、相互促進、相互成長的意思。是一種幫助之象,是母親照顧子女的信息。

  那么五行中所說的木生火怎么理解呢?從自然社會環境上來看,鉆木取火、木頭燃燒而成火,這是常見的一種木生火。然而這樣的理解太過于片面,中國五行學說是一種哲學思想,是一種類像的延申。木所代表的是一種生氣,一種氣機條直的特性,比如春天萬物開始復蘇,生機勃勃。而五行中的火克代表著一種熱情,一種激勵,一種發熱,一種陽剛的狀態,生機迸發陽氣,所以是五行中木生火。

  五行是我國古代命理學中比較常見的,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有關五行在八字命理的古書籍中有這樣的介紹,五行與方位出生地對人生命運有一定的影響,其具體內容如下:

  【原文】

  按王氏所謂二氣者,陰陽也;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時者,春、夏、秋、冬也;地者,冀、青、兗、徐、揚、別、梁、雍、豫也。蓋天有陰陽,行于四時;陰陽五行方位,地有五行,具于九州,正朱子所謂五行屑具于地、氣行于天,故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土,皆以時地相為用也。今之談命者,但知論陰陽五行而不知兼論方隅與晝夜陰晴,所以有年日月時同而貴賤壽天遇異,便謂五行無據,啟世人不信命之疑,亦誣矣!嗟夫,人生天地,莫逃五行;九州分禮,風氣異宜,陰晴寒暖,理難一律。人稟天地靈氣以生一時,得氣各自不同,所以責賤壽天難以八字拘也。且以甲乙寅卯屬木,生于兗、青為得地,春令為得時。丙丁已午屬火,生于徐、揚為得地,夏令為得時。戊己辰戌丑未屬土,生于豫州為得地,四季月為得時。庚辛申酉屬金,生于別梁為得地,秋冬為得時。壬癸亥子屬水,生于冀、雍為得地,冬令為得時。況晝夜陰晴之間有寒有暖,陰陽追化之內有喜有忌,生克制化,抑揚輕重,妙在識其通變,不可執一論也。

  【白話提要】

  所謂五行方位,五行時地,是指金、木、水、火、土適宜生于四季中哪個季節和九州地域的何方。即所謂得時得地之說。

  王氏所說的二氣,就是陰陽;而五行,即是金、木、水、火、土,時令,就是指春、夏、秋、冬四季;地域,便指冀:、青、兗、徐、揚、荊、梁、雍、豫九州。天有陰陽,行于春、夏、秋、冬四時!地有五行,均分布于貨、青、兗、徐、揚、荊、梁、雍、豫九州,這就是朱熹所說的五行之質分布于地,氣運行于天,因此天有春、夏、秋、冬四季,地有金、木、水、火、土,都是時令與地域相互作用的結果。現在通過八字算命,只知道談論陰陽五行而不知道要兼論五行方位與晝夜及陰晴。所以當出現出生年、月、日時相同而費踐壽夭大不同的情況時,就說五行沒有根據,而要世人不信命,也是不對的。唉,人生于天地,逃不出五行方位,九州分劃區域,風物氣候不同,陰晴寒暖,當然也難以一言而敝之。人稟受天地的靈氣而出生于一時,得氣各自不同,所以貴賤壽夭自然難以簡單地用八字限定了。并且甲乙寅卯屬木,生于兗州、青州是得地,生于春天則是得時。丙丁巳午屬火,生于徐州、揚州是得地,生于夏天是得時。戊己辰戌丑未屬土,生于豫州是得地,生于四季末一個月是得時。庚辛申酉屬金,生于荊州、梁州是得地,生于秋天冬天是得時。壬癸亥子屬水,生于冀州、雍州是得地,生于冬天是得時。更何況白天黑夜陰天晴天之間有時寒有時嗤,陰陽造化之內有喜也有忌,生克制化,抑揚輕重,關鍵在認識它們的通變,不可以機械地一概而論。

  陰陽五行八卦算命中我們人類“人稟五常”在宇宙形成的天體運動中,因風氣而生長,每個人有各自特定的屬性。好比當今不同型體的大小車輛一樣,在各自不同的人生軌遒上用不同的速度運行,所謂各有其向,各行其道。如果不遵循人生的運行規則,甚至倒行逆施,就會越出人生的時空軌道,有可能釀成大禍造成終身遺憾。因此,一個人對自己一生的奮斗目標,對自己的未來做出?基本的和客觀的定位,確定自己人生的運行方向和行駛速度,是非常重要的。通過預測,就能做出科學的抉擇,從而把握運機。人生命運受制于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制約,而這種制約是既定的和客觀存在的時空規度。命運并不是一種神秘的力量,而是一種可以描述和分析的客觀力量。它既有先天的成分,也有后天的成份,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這個道理。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能尊重自然和社會規律而進行積極的,理智的、科學的選擇和奮斗,德正為本,覺海慈航,命運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是可以認識,描述和改變的,有時是可以根本改變《易經》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它曾經造就于一個偉大的民族。今天我們重新翻開它的扉頁,發現它依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河圖洛書、易經八卦,特別是命學奇趣的“天干地支”和相匹配的“六十甲子”奇異地規范了年、月、日、時的運行規則,上無頭下無尾,周而復始,連綿不絕,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宇宙航母。陰陽五行及命理技法預測就是利用這個固定的“六十甲子”模式來推斷“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每個人與事及隱物質的全部表現。根據全息的觀點,所有運動的天體都會不同程度地作用于地球上的生命,從而在生命體上留下其全部的信息。在各種復雜運行的天體中,以曰月的運行對地球上生命體的影響。太陽的運行形成寒暖的氣候變化。月亮運行則有盈虧交替,與人體的經脈氣血的運行有著十分明顯的感應。“陰陽判立”就是太陽和月亮。例如,太陽的運行造成了四季氣候變化。氣候正常時,“地之經水”“人之氣血”易于通暢;反之,氣候寒冷則“地之經水”和“人之氣血”易于凝結,澀滯。所謂“風令脈浮,寒令脈急”就是居于此理。特別是月亮的運行對人體的影響更為突出。例如女人的月經周期循環與月亮的循環是完全一致的。多數婦女的經期是在朔曰(農歷初一)前后,而排卵期是在重日前后。無論是“陰陽五行”或是“天人合一”,總有一個平和協調的原則。陰盛則陽不振,陽盛則陰不柔。八字命理文化的基本內涵就是根據陰陽五行,運用“天干地支”22個量綱,64個卦象極其簡易的操作方法對人生疾病進行基本預測。人生疾病就是與氣候有關。“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然能生萬物,也能對萬物有害。這就取決于人體的正氣。人體的臟腑是一個整體,存在著生克制化的關系。正常的氣候對人的身體健康有益,惡劣的氣候是對人造成致病的因子。中醫藥理用“陰陽表里,寒熱虛實”來說明病機。以臟腑為內,經絡為外,內外是一個整體。內傷疾病多自內而發,病變多在臟腑,有時也會從時病轉歸,或者又是五行不調兼感外邪,總之是臟腑經絡氣血變化的反映。我們生活在天體之間的人類,不就是一個個裝有五臟六腑的小宇宙體嗎?

  關于人體與天干地支五行八卦的對應關系命書說,“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頭頸尋裂缺,顏面合谷收,股背尾中求,肚腹三里留。”“又火主心,木主肝,土主脾,金主肺,水主腎。”天干地支配人體,說明了陰陽五行與人體的關系,如果人體的五行缺火則心易患病,缺木則肝易患病,缺土則脾易患病,缺金則肺易患病,缺水則腎易患病,所謂缺木則易朽,缺土則易崩,缺金則易空,缺火則易發,缺水則易貧,就是諸于此理。

  我認為,命理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我在實踐的過程中,以一片赤誠的心情,按照命書上的公式及掌握的實例技法,只要被測者的出生時間準確,還沒有發生過測不準的事。

  世界上沒有哪一本書和哪一門學問能象易經那樣被人類研究了五千年,而依然未見冰釋,它留給我們的是無窮無盡的思索和啟示。

  命理文化以其獨特的方式出現在我們這個文明的古國里,它蘊藏著大量具有研究價值的科學信息,有許許多多的謎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和揭示。

  我們看到祖國歷史上奇特的一部書《周易》,它是早的文化源頭。“河圖”與“洛書”乃中華文化的千古之謎。漢代經師鄭玄,引用《春秋緯》說:“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書吐地符”。河龍圖發,洛龜書感。從古至今人們試圖解開這個千古之謎。何為太極圖?所謂太極它是指天地混屯未開辟之前的狀態,把“太極”的含義用圖形描繪出來,從太極圖所包含的思想內容來看,它是一幅內蘊天地自然之妙深藏無限哲理的宇宙與人生模式圖。

  易經對時空的理解非常特別,世界萬物的變化可以依據時空變化方式進行有效描述,這就是易經可以預測萬事萬物的理論基礎。例如,日月升降,斗轉星移,寒暑往來,八方正隅,天道的運轉,才能構成我們這個千變萬化的世界。

  在此基礎上便產生陰陽五行八卦學說,陰陽學說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通過對各種事物和現象的觀察,把宇宙間的萬物萬象分為陰與陽兩大類,從而建立起一種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關于陰陽觀念的產生,有人認為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因為《易經》五行八卦陰爻(--)和陽爻(—)出現在夏朝的占書《蓮山》中,我國古老的古籍之一《山海經》中,有伏羲得河圖。夏有因之曰《蓮山》黃帝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藏》。列山氏得河圖,周人因之曰《周易》。但夏的《蓮山》也好,列山氏的《歸藏》也罷,后人誰也沒見過。因此,據此認為陰陽產生于夏,理由也不夠充分,但無論如何,這一觀念的形成確實是非常早的。

  陰陽廣泛包含著事物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故而《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陰陽可以互相轉化,同時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的,它是說陰與陽的每一個側面都是另一個側面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陰,陽不能存在,沒有陽,陰也不能存在,正如沒有乾就沒有坤,沒有天就沒有地一樣,陰陽是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陰陽還是相互消長的,就是說,事物和現象中對立著的兩個方面是運動變化的,其運動是以彼此消長的形勢進行的。如由白天變黑夜,黑夜變白天,天氣由熱變冷,由冷變熱等等。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由于陰陽兩個對立的矛盾,始終處在此消彼長,此進彼退的動態平衡之中,才能保證事物的正常發展變化,當陰陽的消長達到一定程度時,就可引起質的變化,即實現轉化。

  陰陽五行學說為我國人民所獨創,同陰陽學說一樣,是樸素唯物的。早記載五行的是《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并且歸納了五行的特性:“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即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五味為咸;火具有炎熱向上的特性,五味為苦;木具有條達的特性,五味為酸;金具有清凈,收殺的特性。五味為辛;土具有長養,化育的特性,五味為甘。古人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構成的,這五種基本物質的運動變化,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陰陽初代表兩種“氣”的物質,是我國先人對世界萬事萬物對立統一兩個方面的高度概括。五行則是初期化學家所歸納的物質構成的幾種元素,同時也是可以概括天地自然人類社會的一切的哲學概念。到了后來把六十甲子,天干地支配以陰陽五行,形成天干地支五行學說,這樣便包括擇吉,造命,堪輿,太乙,六壬,奇門遁甲,禽星,孤虛等的理論基礎了,易經中的命理學由此而產生,并在人們的心目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經過多年的苦苦探索和千萬次的實踐,心會神到,別具一格,集中國命學之大成,去偽存真,傳承古精。

  五行與養生的聯系,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構成的,人體也不例外。五行與人體養生的五臟相對應,如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在中醫理論中,依據五行的生克乘侮規律,五臟發生病變的原因可以得到解釋,同時,在疾病的上,五行原理也有著廣泛的應用。

  五行與養生,在五行的相生相克關系中,木克土,所以,在臨床上肝脾不和證,就可以采取“培土抑木”的方法,以達到疏肝健脾的目的,水可生木,所以,腎水與肝木之間密不可分,中醫中,往往采用滋水涵木的方法肝脾不和證,火能生土,所以,在臨床上,補腎火有助于保養脾土能生金,當肺部不適的時候,可采用“培土生金”的方法,會有健脾補肺的效果:水克火,中醫中的“心腎不交證”即是腎水不能克制過旺的心火而引發的,時就應當采用滋腎水(陰)降心火的方法。

  陰陽五行為天地之源,這就是“陰陽五行錯綜不失條緒”了,所以便有“理”在內了。

  我們知道,道德禮法是人類社會關系的產物,首先是生產關系的產物。本來跟自然界沒有什么關系。但現代科學研究也發現,自然界和人體的物質變化與運動,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的情緒與性格,進而影響人的道德水平。例如太陽黑子的變化、月亮的引力、氣候的寒暑干濕,等等,都會影響人的行為與情緒。在現代心理中,常常通過服用來改變人的精神狀態(如抗抑郁)即是一例。中國古代科學在陰陽五行八卦這方面己經有一定的認識。如《黃帝內經》就認識到自然物質會影響人的精神狀態,說東方生風,風生木,……在志為怒。南方生熱,熱生火,……在志為喜。中央生濕,濕生土,……在志為思。西方生燥,燥生金,……在志為憂。北方生寒,寒生水,……在志為恐。(《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又把五行與人的性格相聯系,說:“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蒼帝,其為人,……有才、勞心、少力、多憂、勞于事。……火形之人,比于上徵,似于赤帝,其為人,……有氣、輕財、少信、多慮、見事明。好顏、急心、不壽暴死”,等等。

  八字算命預測術是在這個基礎上,把自然界對人的精神的影響夸大擴展,把陰陽五行說成是道德本身。這樣,自然界就帶有了道德意味。

  大致說來,我們可以把陰陽五行八卦、卜筮等術數活動對古代哲學的影響歸結為這樣一個思維過程:

  假設:天地萬物為陰陽五行組成。

  那么:分析陰陽五行的組成必然能知萬物的運行(包括人的命運、性情及其他一切)

  實證:經過術數分析,果然能了解人的命運與性情及其他一切。

  所以,人由陰陽五行組成,陰陽五行為天地之源。

  宋代哲學講陰陽與五行的結合,講“理”和“道”。生辰八字與五行在這其中起了什么樣的作用呢?我認為它是起了“實證”的基礎性作用。

  哲學必須有一定的實證科學作為基礎。尤其是像對世界本原進行追問的這種本體論,離開了具體科學,很難使信服。羅素認為,哲學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它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那些迄今仍為確切的知識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怛它又像科學一樣是訴之于人類理性而不是訴之于權威的它不能像宗教那樣宣稱:"正因為荒謬,所以我才信仰。”哲學必須是以實證經驗為基礎的,至少不能違反實際經驗。西方是以邏輯和實驗作為哲學的基礎,中國古代沒有什么科學,但術數卻很發達,卜筮和哲學都是為政治服務的。不過一個著重于具體事例和現象,一個著重于一般規律和本質;一個實證一個思辨,所以,在古代中國術數成為哲學“訴之于人類理性”的基礎。人們對世界陰陽五行的哲學思辨,基本上就是建立在卜筮、風水、八卦、八字再加上中醫、針灸基礎之上的。例如《易傳》的哲學思想就是這樣。通過周朝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卜筮活動,《易經》成功地解釋了社會,使人們信服了它,于是有了對《經》進行解釋的《傳》,有了“醫易相通”也才有了《周易》被列為六經之首。如果它沒有卜筮功能,相信決不會在中國古代獲得如此崇高的地位。

  生辰八字與五行運用陰陽五行思想算命,大獲成功,無疑大大提高了五行思想的地位。哲學是對自然和社會的一種解釋,這種解釋一開始只能是假設,但這種假設如果能得到證實,那么它就能站住腳。古代的數術,包括生辰八字與五行在內,無疑是起了這個作用。

  另外,從宋代本體論本身來看,受生辰八字與五行的影響也是有跡可尋的。例如,宋代對五行的排法的變化,就是受生辰八字與五行的影響。

  在中國思想史上,五行次序通行的有三個:一是“金木水火土”。早見于《國語?鄭語》:“先王以金木水火與土雜,以成百物。”二是《尚書,洪范》中的次序:“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這也是生辰八字與五行當中的排法。三是董仲舒的次序,木火土金水。

  這三個次序中,個用得不多,現在一般用在口語中,第二個和第三個次序經歷了一個變化過程。這個過程,體現著人們對五行作用的不同認識,即體現著人們對五行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認識過程,即從一開始把五行作為萬物的本原,到后來把五行作為四季的象征,后又把五行作為萬物的本原的過程。

  《尚書?洪范》的五行次序,體現了把五行作為萬物起源的生成過程。唐人孔穎達認為這個排列體現了萬物由無形微小到壯大成形的過程,“五行之體,水微為一,火漸著為二,木形實為三,金體固為四,土質大為五。”(《洪范?疏》)朱熹也是這樣認為:“然五行者,質具于地,而氣行于天者也,以質而語其生之序,則曰水火金木土,……以氣而語其行之序,則曰木火土金水。”(《太極圖說解》)也就是說,如果認為五行為四季之次序,那么就是木火土金水,如果認為五行為天地萬物之本原,那么就是水火金木土。

  而且從周敦頤開始,五行的次序又被換了過來。從董仲舒的“木火土金水”回到了《洪范》的“水火木金土”這個換法,也是很有意義的。

  關于這兩種排列法的不同意義,以王安石講得為明確:“《洪范》語道與命,故其序(指五行排列的次序)與語器與時者異也。”{《洪范傳》)這里的“語器與時者”指的就是董仲舒的五行次序。

  什么是道?“形而上者謂之道”,“一陰一陽之謂道”(《系辭上》)什么是命?王安石說:“命者,萬物莫不聽知者也(《洪范傳》)把五行看作是“道與命”的存在,這就把五行提到了形而上的高度,這與董仲舒是不同的。

  現在的問題是,為什么到了宋代,五行能重新崛起,成為“道與命”,成為萬物的本原呢?這主要是因為生辰八字與五行的出現。從周敦頤之后,似乎人們都用了這個排列次序,沒有什么人對此提出異議。這大概就是因為五行作為“道”,已經得到了“命”的證實。

  總而言之,我認為,由于生辰八字與五行算命的“成功”,使許多人相信人生即稟陰陽五行之氣,進而相信萬事萬物無不由陰陽五行組成,從而順理成章地接受了把陰陽五行作為萬物本原的思想,這個觀點應當是能夠成立的。

  八字五行通過結合陰陽五行實現了“天道”與"人道”的結合,八字與五行對宋代理學的影響,是通過其陰陽五行思想來實現的。陰陽五行觀,是中國人的“本體論”

  眾所周知,中國哲學講究的是“天人合一”,也就是“天道”與“人道”本質上是同一的。要做到真正的“天人合一”,首先的一條就是要對“天道”有較為充分的了解。但中國傳統哲學又較為缺乏純形而上學的思辨,而注重人的實際生活。馮友蘭先生曾說,中國人認為哲學的實際功能不在于增加積極的知識,而在于提高人生的境界。張岱年先生說:“中國哲學乃以生活實踐為基礎,為歸宿。……中國之所謂學,本不專指知識的研究,而實亦兼指身心的修養。”所以,雖然中國傳統哲學很早就有了關于宇宙本原的思想,即《易經》中關于陰陽的思想和《尚書?洪范》的五行思想,并且在周朝提出“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的宇宙發生論,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辯證發展觀,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關于“天”、“道”的研究并無什么進展,反倒是認為“天”、“道”不可言說、不必言說的觀點逐漸占了上風。

  孔子不愿言說“天”:“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天都不說,我說什么?孟子認為不必言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上)只需了解自己的“心”就能“知天”了。老子認為“天”是不可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通行本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之曰大。”(第二十五章)連名尚不能知,如何能說呢?荀子對“天”的態度是不肩于說,“明于天人之分”。人只要管好自己的事情就夠了。“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天論》)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建立各自自認為的社會禮法制度和倫理道德觀念上。至于對這種禮法制度和倫理所賴以成立的根據,即“道德底形而上學”(馮友蘭語),卻沒有給予足夠的注意,也還沒有來得及去想。“未知生,焉知死”,大概也是由于“救亡壓倒啟蒙”的原因吧。除了老子以外,先秦諸子百家都回避了自己所建立的價值觀念的形而上學基礎,像儒家的“仁者愛人”基本上是建立在“以己度人”的經驗的基礎上的。結果是禮法制度和倫理道德成了建筑在沙灘上的大廈,到后來實際上是靠法家的嚴刑竣法來維持的。

  法家的一個基本觀點認為,人都是趨利避害,貪生怕死的,所以治國只要一方面獎勵耕戰,另一方面嚴刑竣法就行了。

  秦末農民大起義給了統治階級一個深刻的教訓。光有嚴刑峻法不行,“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子》),光講倫理道德,只把個人體驗作為倫理道德的基礎也不行。如果說,一句“帝王將相寧有種乎”,就能使人們將所有的倫理道德拋諸腦后,幾句裝神弄鬼的“大楚興,陳勝王”就能使人們相信而跟著跑,那么封建社會的禮法制度的可靠性、穩固性也實在太可懷疑了。必須從源頭上,從“天人關系”上確立人間禮法制度和倫理道德的不容置疑性。帝王將相并不是沒有種的,不是誰想當就可以當的。

  西漢董仲舒在這方面做出了努力。他利用了相學“天人相副,天人相類”的方法,建立了以陰陽五行思想為核心的哲學思想體系。

  具體說來,首先,他認為,人是天的副本:“人有三百六十節,偶天之數也;形體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聰明,日月之象也。體有空竅理脈,川谷之象也;心有哀樂喜怒,神氣之類也。觀人之體,一何髙物之甚而類于天也。”(“人副天數”)“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人之血氣,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義;人之好惡,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時。”(“為人者天”)其次,認為社會也是“副天”的,“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仁義制度之數,盡取之天。天為君而復露之,地為臣而持載之;陽為夫而生(主)之,陰為婦面助之;春為父而生之,夏為子而養之。(“基義”)他進一步提出“受命說”,認為“天子受命于天,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順命”)

  如人們違反這種“天受之命”,就會遭到“天”的“譴告”:

  “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漢書?董仲舒傳》)因此,“反天之道,無成者”(“天道無二”)這是用來警吿那些敢于揭竿而起的老百姓。董仲舒可以看作歷史上個試圖為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與禮法制度提供自然本體論基礎的哲學家。

  八字與五行的結合,但正因為是次做這個工作,所以在各方面都顯得很不成熟。例如對陰陽如何產生天地萬物、五方四季的過程沒有作充分的論證(這點后來由《白虎通義》、《易緯》作了一定程度的彌補)。不過的缺點有兩個:

  個是董仲舒的“天人相副”、“天人類比”的思維方法有問題從其主觀意圖來講,他是想要證.明“人生于天而取化于天”(“王道通三”),“天亦人之曾祖父,此人之所以乃上類天也”("人副天數”),但由于他只是簡單地采用天人類比,凡人有的,天也有,人沒有的,天也沒有,客觀上造成的結果卻不妨看作是“天”在這里成了人的“副本”,自然界成了人隨心所欲地解釋的對象。其結果,正如后來王充所指出的那樣,

  “人有喜怒,故謂天有喜怒;推人以知天,知天本乎人。如人不怒,則亦無緣謂天怒也。”(“論衡?雷需”)

  “儒家說夫婦之道取法于天地,知夫婦法天地,不知推夫婦之道以論天地之性,可謂惑矣。”(“論衡.自然”)

  八字五行所提供的是五行思想,即把五行作為既外在于人的“天”,義是內在于人的“心”。作為萬事萬物的共同組成部分。

  四柱八字五行在命理學中,五行思想與陰陽思想同為解釋世界起源的哲學觀。甚至五行比陰陽思想還要更早地運用于這方面——周朝的史伯即已用五行解釋世界萬物之起源(“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陰陽思想則遲至《易傳》才作為“兩儀”而解釋世界起源,但在從周朝至漢朝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五行思想馱默無聞,《周易》的陰陽思想卻風靡社會。為什么呢?因為五行思想一直缺乏一個“實證”的術數。它也未能與當時的政治斗爭結合起來,而中國文化對缺乏“實用性”的純哲學思辨歷來是不感興趣的。

  這種情況至漢代有了改變。中國相術是講五行的,“人稟五行以生,順天地之和,食天地之祿,未嘗不由乎五行之所取,辨五行之形,須盡識五行之性五官配五行,五形配五行,五行主五常。木主仁、火主禮、金主義、土主信、水主智。但五行與人的關系總的說來還是外在的比附,如說:“木形之人,宜修長如木之直,色青氣秀得其正也。……火形人渾厚,上尖如火之炎,色赤氣活得其中也”(《麻衣評釋》卷五)等等,即所謂“五體以象五行”(卷二)。因此,盡管相術也把人的五行與五常聯系起來,怛較為簡單、片面。木主仁,木形之人難道沒有智、禮、信嗎?過于機械的搭配,過分強調外在的相似,并不利于說明倫理道德于人的內在性,另外,相術也沒有說明五行與陰陽的關系。原有《周易》的陰陽學說巳經深人人心,巳經不能撇開它面另辟蹊徑,所以,董仲舒的思想也就只能停留在“天人相副”,停留在把五行作為季節的變化依據這一點上。

  八字五行的五行思想不一樣。從《李虛中命書》到《淵海子平》,一個基本的思想就是太極(混沌)生陰陽,陰陽生五行,五行生包括人在內的萬物和方位、季節(關于這點因為在前面已經舉過較多的例子,所以在這里就不再舉了陰陽在生產五行之后就“隱”了。五行為顯,陰陽為隱。五行為功能,陰陽為性質。人稟陰陽五行而生,所以人先天地就具有"五常”的潛質。人后天的善與不善,在于個人所事五行之氣的清濁、偏枯。通過測算一個人出生時所稟的陰陽五行之氣,術士不僅可以斷言此人一生的功名富貴,而且可以準確地斷言此人的性情、道德、身體狀況等等。這就使得原本默默無聞的五行思想聲名大噪,一下子吸引了世人的眼球。前面說過,八字五行風行于宋代社會,上至皇宮朝廷、達宮貴人,下至布衣陋巷,普通百姓,都在講八字推命,當然也就講五行。五行思想從此進人了“實證”術數的行列。這樣,五行思想被引人宋明理學的范疇,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在宋之前的哲學本體論,幾乎沒有人講五行。宋代周敦頤一講五行,又幾乎沒有人反對,什么原因呢,就是由于有了八字五行預測思想的原因。

  陰陽五行思想被公認為中國人的宇宙觀,也是中國人基本的思維框架。但是陰陽與五行在起源上本為兩種不同的思想,在哲學史上,它們是在什么時候,以什么方式結合到一起的?關于這個問題,基本上有兩種看法。

  一種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是在漢代由陰陽家把陰陽與五行八卦結合到一起的。其中,董仲舒、鄒衍都被認為是結合陰陽與五行八卦的代表人物。還有一種觀點,注意到的人不多,認為陰陽與五行思想的結合有一個過程,后是到宋代周敦頤才實現了的結合,“氣分陰陽,故五行即為陰陽二氣宇宙論的展開,這項范疇思想的結合是逐漸發生的。在兩漢陰陽思想發展以后,也在氣的觀念逐漸成熟之后。真正嚴謹結合的形式,可能要到宋之周敦頤才提出,見之于他的‘二氣生五行'的‘太極圖說'。”

  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陰陽五行八卦的結合是一個過程。如果以嚴密的五行為陰陽二氣的展開來說,這種結合是在宋朝周敦頤完成的。在他之前的董仲舒、鄒衍等人并沒有完成這一過程。鄒衍的著作不可考,以董仲舒來說,他把陰陽與五行分開,陰陽為“天地之氣”,“天道大數”,如說:“天地之間,有陰陽之氣,常漸人者,若水常見魚也(“天地陰陽”)又說:“天道大數,相反之物也。不得俱出,陰陽是也。”(“陰陽出人上下”)五行則為四時,“木居東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戛氣,金居西方而主秋氣,水居北方而主冬氣土兼管四時而為“五行之主”(“五行之義”)。陰陽五行與人的關系就如天地與人的關系,還是外在的。而且陰陽與五行在董仲舒那里的地位也不一樣,陰陽要髙于五行。這樣也就談不上結合了。為什么這么說呢,這可以從董仲舒的五行排列次序上看出來。

  董仲舒斬釘截鐵地說:“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終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之次序也。”(“五行之義”)

  有人說董仲舒的五行次序是反映了五行比相生而間相勝的關系,但我認為這不能成為主要原因。因為,如果為了體現五行相生相克的關系,可以從任何一行開始以序排列,比如說可以土金水木火,為什么一定要從木開始、以水結尾呢?做這樣的排列顯然只是為了符合一年四季從春到冬的次序,即“天之次序”。所以說在董仲舒那里,五行并沒有獲得與陰陽同等的地位。

  到了周敦頤,五行才次獲得與陰陽同等的地位,共同成為萬物的本原。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五殊二實,二本則一。(《通書?理性命》)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太極圖說》)

  在周敦頤那里,五行不再僅僅作為四季的象征。董仲舒說:“判為四時,列為五行。”先有四時而后有五行。周敦頤說:“五行順布,四時行焉。”先有五行而后有四時。雖然只是簡單的次序換了前后,卻體現出對五行地位的不同認識。

  宋明理學的產生,從思想上來說,得力于兩個因素:一是佛學,二是八字命理預測學。佛學所提供的主要是思維方法,生辰八字算命提供的是“五行”思想。

  從思維方法來說,佛教華嚴宗有“理事無礙”的說法“理無形相,全在相中,互奪存亡,故之無礙。”(《華嚴法界言鏡》卷一)這對后來宋明理學“理一分殊”、“月印萬川”的思維方法起了很大的作用,幫助理清了“道”的普遍性與“器”的特殊性之間的關系,論證較為嚴密了。以上就是陰陽與五行八卦結合的演變過程。

  八字預測系統與五行八卦預測的思維方式上面有著本質的不同。當前,把《周易》作為中國古代系統思維的代表,似已成為一種定論,但我認為《周易》談不上是系統思維。它只能說是有一些系統觀念而已。對這個問題需要作細致的分析。

  周易五行八卦中系統思維不等于系統觀念。系統觀念就是整體觀念。整體觀念《周易》是有的。例如強調整體性。“艮為山”卦辭說:“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李鏡池先生和高亨先生都認為這段話是批評“只顧部分不顧整體”的做法,李鏡池先生更指出,此卦辭“反映了醫學上的整體觀念”。再如,各卦象之性質與組成卦的各爻很有關系。各爻之作用地位,與其所處的卦中位置很有關系。“比”、“應”、“乘”、“據”、“中”、“正”等等,都反映了《周易》對整體的重視,反映了作者認為局部的性質和作用要由其在整體中的位置來決定的系統觀念。但這些我認為都還只能說是系統觀念或者說是整體思想,而不能說已經達到了系統思維。

  那么,什么是八字預測系統思維呢?并未找到有關系統思維的定義。參照恩格斯對辯證思維方法的定義:“所謂主觀辯證法,即辯證的思維,不過是自然界中到處盛行的對立中的運動的反映而已。我認為所謂系統思維也應當是自然界中到處盛行的系統運動的反映而已。這里的關鍵在于“運動”。也就是說,系統觀念與系統思維的區別,就在于系統觀念是靜態的描述,它只從事物的組成關系即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來考察事物T系統思維應當不止此,它還要從系統的運動來考察系統。

  自然辯證法教科書認為:從自然觀的角度看,可以認為系統是一種聯系方式。在這種方式中,若干有特定屬性的要素經特定關系而構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整體。或者說,系統是以各要素的屬性為基礎,經由特定關系而形成的屬性不可分割的整體。對系統概念的這種理解,包括如下要點:

  1.系統是由若干要素組成的,單一要素不是系統,必須有兩個以上的要素才可能構成系統。

  2.系統各要素之間存在特定的關系,形成一定的結構。結構是系統中各種聯系和關系的總和。一般來說,數量結構和時空結構往往是相互作用結構的表現。一個稍微復雜的系統,其相互制約關系必然縱橫交錯,相互制約關系是系統結構得以形成的主要杠桿。

  3.系統的結構使它成為一個具有特定功能的整體。功能是系統在內部關系和外部關系中所表現出來的特性和能力。功能當然也是一種屬性,但它不是要素的屬性,也不是某個部分的屬性,而是系統整體才有的屬性,功能是由結構決定的。

  4.功能是在系統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的,系統總是存在于一定的環境之中。

  要素、結構、功能和環境,都是完備地規定一個系統所必需的。單有關于要素的認識,或者單有關于結構的認識,或者單元有關于環境的認識,都不足以邏輯地推出系統的功能。

  認為,從人們大致取得比較一致的辯證思維與系統思維的差別來看,周易五行八卦有一些整體觀念,但從思維方法的整體來說,《周易》并不是系統的而是辯證的。

  辯證思維是一分為二,系統思維是一分為多的。《周易》把事物分為陰陽,是典型的一分為二f八字預測系統則把事物分為陰陽之外,又把它分為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是一分為多的,所以是系統思維。

  辯證法著重事物對立面之間的斗爭與否定。系統思維著重研究系統各要素之間的一致關系^《周易》研究的是“君子”怎樣逐步成長壯大,后戰勝“小人”的過程,八字不把陰陽五行分為君子與小人,它是通過對用神、格局的研究,追求系統保持穩定和諧,走向更髙程度的動態平衡。

  辯證法認為事物發展動力來自內部的矛盾性,系統論則把系統外部環境的作用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系統論與傳統科學的一個重大區別就是系統論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耗散結構理論認為,一個處在不平衡狀態的開放系統,通過不斷地與環境進行能量、物質、信息的交換,吸收負熵,能夠實現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進化,舍此之外別無他途。但是《周易》僅僅通過陰陽二爻的對立統一來實現事物的發展,它是封閉的而不是開放的。不論是從首卦“乾”到末卦“未濟”,還是一卦中從初爻到上爻,《周易》都不提陰陽二爻與外界環境的能量物質信息的交換,卦與卦之間,爻與爻之間也從來沒有這樣的交換。六十四卦是沒有“環境”也沒有“時間”的。即使是認為《周易》屬于系統思維的學者也注意到了這一點,而不得不較委婉地承認《周易》的系統觀在關于系統外在環境上的不足。

  八字預測的系統則是開放的,大運、小運、流年就是八字的“環境”、“時間”,也是八字預測系統與之進行能量、物質、信息交換的對象。八宇易象t分重視"歲運”(也就是環境)的作用。《滴天髓》說:“休因系乎運,尤系乎歲。任鐵樵注云:“富貴雖定乎格局,窮通實系乎運途。所謂命好不如運好也。”(“歲運”)八字格局本身只提供了系統發展的可能性,要把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那就需要歲運的配合。

  后,由于周易算命五行八卦、《周易》六十四卦并不是事物結構的模型,自然也就談不上對事物系統的功能分析,因為系統論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結構決定功能,而八字模型,正是關于事物結構的模型。

  綜上所述,《周易》不是系統思維,八字預測系統是系統思維,應該說是相當淸楚了。